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双决”之战民族地区的“底气”|小康路上我们也能跑起来 >> 正文

“双决”之战民族地区的“底气”|小康路上我们也能跑起来

2020-05-25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等、靠、要,并不能真正拔掉穷根,只有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才能彻底改变贫穷的面貌,才能在奔小康的路上同全国人民一道奔跑起来,拥抱小康。

文正友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党支部书记,彝族)

 文正友在贵州代表团小组会议上发言。(全国人大网)

我们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乌蒙山深处,辖5个村民组,居住着汉、苗、彝等民族,共222户871人。30年前,我们村的景象跟现在完全不同。山上光秃秃,地里粮荒荒。晴天刮风灰满天、下雨泥巴裹住腿。但是我们不等不靠埋头苦干,通过生态建设改变了家乡面貌、成功实现了脱贫。

我的父亲文朝荣带领全村百姓植树造林,在1986年到1988年短短的三年里,我们村共种植华山松和马尾松13400亩,走上“植树—种草—养畜—种粮”的发展之路。我从父亲手里接下责任棒,带领全村百姓走上致富路。截止2017年底,海雀村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达70.4%。通过植树造林,海雀村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发展“双赢”,海雀林场成了海雀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海雀村将继续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可乐猪养殖、林下土鸡养殖、林下中药材种植等产业,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美。

 蜕变后的海雀村满山翠绿。

 

 海雀村苹果基地的矮化苹果大丰收。

  村民在海雀村食用菌基地务工。(人民网贵州频道)

 生活得到改善,民族文化也得到传承。(人民网贵州频道)

张慧

(全国人大代表,鄂伦春族)

张慧在黑龙江省代表团小组会议上发言。

我是来自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的人大代表,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鄂伦春族在住房、医疗、教育和就业等方面都得到了特殊的照顾。过去的鄂伦春人住在桦树皮搭建的撮罗子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缺医少药,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现在鄂伦春人住上了国家免费盖的砖瓦房,家家有电视,户户通自来水。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进入大学校园的鄂伦春孩子越来越多了。目前,新生乡的鄂伦春族已没有了贫困户。

国家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但我们不能“等靠要”,近年来,通过多方支持,新生乡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鄂伦春民俗文化”和“北方游猎第一乡”两张特色品牌。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区现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区,每年平均接待社会团体及游客3万余人次。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新生乡成立了多家旅游公司,村民以出资入股的方式参与旅游发展,制定旅游路线、打造旅游产品,提供旅游配套服务,人均收入已达到15179元。文化旅游已成为带动全乡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

张慧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学习狍皮加工和制作技艺。

 鄂伦春族村民入住别墅式新居。

 

鄂伦春族桦皮工艺品受到游客青睐,制作桦皮工艺品成为村民增收的项目之一。

 鄂伦春族的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段明龙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陇川县王子树乡司法所所长,阿昌族)

 段明龙在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会上发言。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阿昌族群众一直在行动。

2019年年底,“直过民族”、全国人口较少民族阿昌族实现整族脱贫。作为云南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阿昌族成功实现整族脱贫离不开云南省烟草局的精准帮扶,更离不开阿昌族群众观念的改变,大家的思想观念从“要我脱贫”,变成了“我要脱贫”。我见证了阿昌族整族脱贫的历史。

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是全国最大的阿昌族聚居地,长期以来,基础设施滞后、产业薄弱、人均受教育程度制约着户撒乡阿昌族群众的发展。自从实施阿昌族整族脱贫项目以来,户撒乡的村村寨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户撒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496.35元,在多种产业的支持下群众收入逐年稳健提升, 2019年增加至10891元。柏油路修通了,基础设施完善了,群众精神面貌变好了,家家户户盖新房搬新居。

我希望阿昌族人民家家户户和谐相处,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孩子们不会因为贫困辍学,不会因为不识字而走弯路。我们阿昌族群众一定会更加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

段明龙与少数民族委员合影。

阿昌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的梁河县曩宋乡关璋新村全貌 。

村民种植烤烟。

阿昌族孩子在崭新的关璋幸福小学校园里快乐成才。

马乙四夫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撒拉族)

 马乙四夫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2008年我被推选为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那个时候我就深刻认识到“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让大家过上小康日子成为了我最大的心愿。底子薄、基础差的先天不足,加上村民缺乏务工技术、思想落后,成为我们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瓶颈。

为摆脱贫困现状,我们打造出属于自己村庄的文化旅游产业。近年来,政府部门累计整合资金1200多万元逐步建成了西路红军纪念馆、博物馆、红光寺、红军小学和红色广场“五点一体”红色教育基地。并以红色文化和具有撒拉族特色农家院相结合的模式,推出“红光村撒拉人家”农家院,并陆续建成了红光超市、红光磨坊等旅游项目,打造“民俗之旅”“生态之旅”“红色之旅”三大特色旅游项目。

为让村民有更多的经济收入,我们凭借依黄河而居的地理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多年往返于龙羊峡、刘家峡等地学习三文鱼养殖技术,创办了三文鱼养殖基地。这里的水质好,我们喂的饲料也是绿色认证的,三公斤以上的三文鱼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都是供不应求的,一条鱼就能卖到150至180元,收入非常可观。我们采取资金入股的方式带领村民加入到三文鱼养殖中,让他们享受三文鱼养殖带来的红利。

2017年红光上村实现了整村脱贫,19户64名贫困人口依靠三文鱼养殖等产业摘掉了贫困帽子,过上了好日子。但是脱贫不是终点,我们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旅游纪念品加工等产业,增加村民的就业,保持脱贫成果,让红光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马乙四夫担任义务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观众讲述红光上村的红色历史与故事。

黄河岸边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县城。

红光上村的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

通过养殖三文鱼村民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盖艺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