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凝心聚力攻脱贫
岁末年初的深冬时节,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却是一派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硬化的公路延伸到偏远山区,山间的溪流被引向千家万户,设施日益齐备的中小学校分布在乡镇农村,越来越多的村卫生室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低矮的土坯房变成了高大的楼房,无线网络从县城辐射到乡村……这些喜人的变化都是兰坪县凝心聚力,合力攻坚,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果。
兰坪县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是滇西北城镇群的主要入口,是连接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和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全县辖4乡4镇、108个村委会(含7个社区),总人口2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7.9万人,占总人口的82.1%。近年来,兰坪县紧紧围绕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着力抓统筹、抓精准、抓落实,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经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18年末,在全县97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7万户10.4万人中,已有9个贫困村摘帽、4.9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2019年度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中,又有4.81万人标注了脱贫,54个贫困村摘帽。
引进龙头企业 开创产业扶贫
发展一项产业,盘活一方资源,造福一方百姓。近年来,兰坪县党委、政府积极引进龙头企业,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深冬时节,在兰坪县通甸镇兰坪海升农业有限公司的蓝莓种植基地,村民们一边平整土地一边栽种蓝莓苗。而旁边的草莓种植基地里,来自黄松村的几位村民正在清除杂草。“家里的土地流转了8亩,每年的收入有4800元,我在草莓种植基地里打工,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400元,丈夫在公司的另一个蓝莓种植基地打工,每个月的收入是3000元。”说起打工的收入,今年51岁的黄松村村民李加凤脸上洋溢着笑容。
在蓝莓种植基地北面的车厘子种植基地,来自黄松村的村民李玉梅正在按照海升公司的要求给车厘子的枝桠拉直定位。她告诉记者,通过土地流转,她家里的4亩土地每年有2400元的收入,她现在又在基地打工,每个月还能有2000元工资收入。
在兰坪海升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像李加凤和李玉梅一样在这里务工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通过辛勤劳动,每月能挣到2000至4000元不等的工资。家乡有了扶贫产业的带动,让他们不用远走他乡,直接在家门口务工,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
“我们种的车厘子,主要有个品种,一个是科迪亚,另一个是瑞姬娜,它们是德国的两个专利品种。兰坪夏季的最高温度是28摄氏度,车厘子的生长季非常长,树体长势非常好。我们有信心把车厘子打造成一线品牌,做一个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兰坪海升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少伟说。
兰坪海升农业有限公司是由陕西海升集团在兰坪投资4.5亿元成立的,项目依托海升集团现代设施农业技术优势,建设高标准的蓝莓、草莓和车厘子小浆果示范基地以及分拣加工工厂,是兰坪县2019年重点引进的农业现代化产业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种植草莓300亩、蓝莓900亩、车厘子60亩,已完成灌溉系统田间管道铺设、设备和大棚的安装。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其中种植加工项目可为当地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带动50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兰坪海升农业有限公司的农业产业园大大提升了兰坪县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有效地促进产业增效、产品提质、农民增收和就业。
截至2019年底,兰坪县共引进14家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植业,实施核桃、漆树提质增效5.4万亩;新种植漆树、构树、花椒、山胡椒、花卉(蜜源基地建设)、特色水果、特色蔬菜、中药材8.45万亩,带动6.5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黄牛、高黎贡山猪、山羊、生态土鸡、中华蜂等特色养殖业,带动2.5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易地搬迁安置 抓就业促增收
打线、裁边……在兰坪县北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永安社区的扶贫车间里,50多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忙碌着。自2019年3月兰坪百川民族文化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入驻兰坪县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永安社区扶贫车间以来,公司通过提供就业岗位,组织搬迁群众进行岗前技术培训,带动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务工,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助力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工人每个月的工资是底薪加提成,按件计酬,多劳多得。目前,车间里收入最高的工人每个月的工资是4000元,工人的平均工资在2000元左右。”兰坪百川民族文化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青艳介绍道。
“我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000元,在这里打工都是保底工资加提成,通过岗前培训,手比以前灵活多了。我准备这个月多做几套窗帘,争取多挣钱。”从中排乡克卓村搬迁到永安社区的村民和春花说。和春花是2019年初从中排乡克卓村搬迁到永安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刚搬迁时,心中也有顾虑,搬到城里靠什么维持生计?”她坦言,在政府动员村民们搬迁时,她自己也迟疑不决,但没有想到的是,政府不仅帮助解决住房问题,还提供了在扶贫车间上班的机会。
“最近在忙着做县里各搬迁安置点的窗帘,已经连续一个月都在加班赶货,大家的手法也越来越娴熟了,现在车间里员工工资最高的能拿到4000多元。”李青艳告诉记者,除了窗帘,车间还接到一些校服、民族服饰和职业服装等订单,不同的产品缝制前都会请专业的老师来培训指导,确保生产出的产品质量达到规定标准。“这样忙挺好的,公司订单多了,我们的收入就跟着提高。”变成车间员工的搬迁户纷纷表示,他们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
“自从扶贫车间成立后,大家都踊跃报名,打牌、喝酒等无所事事的人少了,扶贫车间成了最热闹的地方。看到他们忙碌充实的样子,让我更加深刻明白了扶贫的意义。”永安社区党支部书记蜂石铨由衷地说,引进扶贫车间是落实就业扶贫政策,特别是为因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等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扶贫车间被认为是中国就业扶贫的创新探索,为帮助剩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稳定脱贫提供了新思路,在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的同时,也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来机遇,是一个多方共赢的举措。据统计,兰坪县已建成9个扶贫车间,直接带动1068户就业,受益人数3889人。
截至2019年底,永安社区共安置1764户6770人,搬迁对象涉及7个乡镇。永安社区共21栋单元楼依道而建,一栋栋楼整齐排列,水、电供给稳定,道路畅通,饭店、商场超市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应俱全,医院、学校步行最多20分钟即可到达。“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就是要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搬迁群众提供更舒适放心的生活保障。”永安社区党支部书记蜂石铨说。在蜂石铨看来,要想让搬迁群众在安置点住得安心,就必须不断完善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据他介绍,除了成立扶贫车间,永安社区还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按照搬迁户意愿,开展了烹饪、家政、维修等各类技能培训,并积极鼓励支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想方设法帮助搬迁户脱贫就业,为搬迁户持续发展找准了新路子。
走进兰坪县通甸镇易门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只见规划整齐的移民新房、白灰相间的墙体、一个挨一个的“小花园”“小菜园”……掩映在蓝天白云青山之间,显得格外俏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易门箐集中安置点在广东省珠海市的对口帮扶下于2016年启动建设,共安置了206户838人,为弩弓、东明、箐头、河边等10个地质灾害频发、资源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地方病高发及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村委会的贫困群众提供了便利。据门箐社区党支部书记和泽伟介绍,为了鼓励引导群众发展庭院经济,提升新居绿化、美化水平,安置点在建设过程中专门为民居规划出前庭后院,让老百姓在房前屋后能够种植瓜果豆菜、花草树木等,这样既展现了本地农家庭院的生活情趣,又美化了民居环境。
走进村民和玉龙家,庭院里除了种着一些茄子、豌豆、辣椒等蔬菜以外,还专门分出了一小块地,搭上遮阳棚,种了一些重楼,整个院落绿油油的,生机盎然。水泥走道两旁摆放的几株精致盆景,更是成为了这个庭院的点睛之笔。和玉龙今年57岁,他们一家四口是2017年底从弩弓村搬迁到易门箐的,妻子因病导致高位截瘫多年,所幸的是上身还能活动,搬迁到新居后,老两口为了补贴家用,开始手工缝制民族服装。
“在弩弓村住了大半辈子,交通不便,缺水少电,加上我们俩身体又不好,儿子和儿媳都只能在家照顾我们。现在新家这边环境又好,去哪里都方便,关键是社区干部非常关心我们,经常来家里走访、帮忙。在他们的牵线搭桥下,做出来的民族服装也都能卖得出去。”搬迁过来后,和大叔最满意的是孩子们能从家里的困境里解脱出来,可以到外面挣钱、见见世面。目前,易门箐安置点里大多是老幼和妇女,多数青壮年都通过劳务输出到珠海等地务工,留在家里的劳动力也都就近在通甸村、福登村和黄松村的蔬菜、花卉和药材等种植基地务工。
兰坪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通甸镇党委书记和义松带着记者绕着安置点转了两圈,边走边介绍相关情况。从交谈中能看出,他对每家每户的情况都熟记于心。他说:“做群众工作就是要和风细雨、细致耐心。为了让外出打工者能安心,让在家的群众住得更加舒心,我们及时掌握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经常入户家访,主动帮助搬迁户排忧解难,特别是对一些老幼病残贫困家庭更是跑得勤、帮得多。”
据了解,易门箐集中安置点还充分考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配套修建了一个养殖小区,既可以让搬迁下来的群众发挥传统养殖的优势,还可以有效解决搬迁点因分户养殖造成的环境卫生差的问题。此外,该安置点还配套建设了戏台、休闲广场等文化活动场地,发动群众组建民族歌舞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确保新家有“乡味”。其余配套建设的幼儿园、菜市场、扶贫车间等正在建设之中,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易门箐新村,正逐渐让贫困户的安居梦变成现实。
兰坪县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精心筑造贫困群众安居梦。兰坪县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把完成4万多人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后续产业配套、就业安置、基础设施、地灾隐患排查整治和公共服务建设、社区管理等工作,稳妥解决脱贫和发展的问题,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同时,该县实施安居与乐业并重,强化技能技术培训,加强就业推介力度,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加大岗位开发力度等举措,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注重“扶志”“扶智”双管齐下,从而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2019年,兰坪县共实现就业9763户16419人,其中安置公益性岗位7423人,转移就业8996人;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成立产业就业工程指挥部,到点到户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确保搬迁户每户都有产业带动,户均1人稳定就业;努力帮助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就业,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打消搬迁群众的思想顾虑,实现了“易地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
强化专业合作 助推扶贫攻坚
兰坪县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养殖大户+贫困户”的模式,积极探索“合作社推动、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联动”的脱贫路子,有效吸引和动员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把贫困人口纳入产业发展链条,保障贫困人口前期获得可观的土地流转、劳务等收益,后期获得稳定的经营、分红等收益,为产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较为典型的是兰坪县建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农户入股、给合作社成员免费投放能繁母猪、吸纳当地用工等方式促进农户增收。仅2018年该公司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00户,户均增收7640元。
2017年,通甸镇八十一社区普米族村民杨金成参加了由兰坪县党委、政府组织的到昆明考察学习养殖产业的活动。回到家乡后,他利用200万元帮扶资金,又筹集了500万元,对自己注册成立的兰坪县金开乌骨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乌骨羊圈舍改造、牲畜饮水提升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了乌骨羊的养殖规模。2018年,杨金成卖了50只乌骨羊,收入25万元。杨金成表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他要进一步扩大乌骨羊的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致富。
在兰坪县金开乌骨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自通甸镇龙潭村的村民沙德说:“我在这里主要负责乌骨羊的放养和其他杂活,每个月有2800元的收入。”目前,兰坪县金开乌骨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养殖的乌骨羊发展到310只,吸纳了龙潭村、八十一社区等周边8位村民在合作社里固定务工。
如今,一个个能人在家乡创业,正以“先富带后富”的实际行动,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不断注入新的干劲、新的力量。通甸金土木合作社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产业布局,以种养结合为主,因地制宜选产业,因户施策定项目,积极引进绿色种养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通甸金土木合作社结合多年实践经验以及不断学习探索,制定了以“合作社+建档立卡户+农户+基地+市场”的运营模式,不仅提升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质量,还在产业扶贫上起到了带动作用。
在种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金土木合作社始终坚持“吃水不忘挖井人”,让更多的农户能够参与进来,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能够带领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金土木合作社统一向农户征租土地860亩,带动280户农户,户均收入1.3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截至2019年底,金土木合作社种植面积共744亩,其中农业大棚种植品种有鲜花、蔬菜、羊肚菌等。自2012年至今,金土木合作社共安排劳动力6.2万人次,安置260户贫困户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50户165人。
通甸金土木合作社罗丽山说:“羊肚菌种植项目是由珠海市帮扶,每亩给予1.1万元的种植资金,我们合作社种植了20亩,最后的分配方式是以‘合作社+建档立卡户’进行分红,具体的分红方式是由珠海市帮扶组来制定。”
兰坪县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原则,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乌骨绵羊、黑山羊、肉牛等特色生态养殖,推进形成了生物药材、特色粮经、山地牧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实现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如金顶镇在官坪、箐门等9个村推广种植油用牡丹7096.66亩,覆盖农户2888户,实现户均增收2150元以上;啦井镇长涧村实施规模化连片金银花种植1941.7亩,覆盖14个村民小组,带动贫困人口796人,金银花成为了长涧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为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步脱贫,兰坪县不断强化做好后续产业就业扶持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来对待,把脱贫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部分图片由兰坪县委宣传部提供)
萨共旗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