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肯定 老百姓的福音
2020年,对于毛南族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毛南山乡结束了近500年的绝对贫困,毛南族实现了整族脱贫!2020年5月20日,一个人们表达爱意的日子,注定要在毛南族的历史中,留下熠熠生辉的一笔。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殷殷嘱托,情真意切,表达了总书记对各民族群众深沉的爱;月亮山下,大环江畔,见证了毛南山乡干部群众栉风沐雨鏖战贫穷的光辉岁月。曾经的贫穷一去不复返,历史翻开新的篇章。
毛南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以前叫“毛难族”,意思为“受苦受难”的民族。国务院于1986年批准改名为“毛南族”,并批准成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2015年底,环江县有6.45万毛南族人口,约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的70%。
草帽能盖地、吃水要望天、一里挂九梯、安于“等靠要”……这就是当初环江县贫困的现状。环江县既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广西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大山里的毛南群众,交通基本靠走,货物全靠人挑马驮。2015年底,环江县通过精准识别,确认贫困人口1.84万户6.66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9.56%。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2015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作出庄严承诺:“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战鼓催征急 攻坚号角响云天
从2015年开始,由精准识别到驻村帮扶,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扶贫产业发展,从攻克极度贫困壁垒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东西部扶贫协作到社会力量参与,4年多来,环江县143名第一书记、389名驻村工作队员、7385名帮扶干部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向贫困宣战。45000名登记在册志愿者积极响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号召,助力脱贫攻坚,凝聚更多攻坚力量。
“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毛南族绝不掉队。”环江县县长黄炳峰说。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环江县围绕“一靠产业,二靠就业”的工作思路,强化政府引导大力发展产业,通过打造三个扶贫增收产业园,稳步推进发展,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退出户稳固脱贫增收及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创建万亩现代特色林业(油茶+中草药)扶贫产业园,保障脱贫户至少有一项持续稳定收入来源,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为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环江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推行易地扶贫搬迁新型社区治理有效模式,着力构建“党建联抓、产业联扶、就业联创、文化联办、服务联动、自治联建,全力带动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六联一带”后续扶持服务机制,全力提升4630户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环江县首创“大村长制”,实施“两园双基双带”新模式,构建“六联一带”“三社联动”新型移民社区治理及后续管理模式,推行“五验五评”贫困户识别新模式……在这场伟大战役中,环江广大干部群众以担当实干探索创新脱贫路径,用解放思想换来脱贫攻坚的一个又一个生动实践。
在环江县的脱贫攻坚答卷上,“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基础设施短板有效补齐,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彻底解决,毛南族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基础逐步打牢,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山乡生活环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环江集中攻坚“路、电、网”建设,加快补上基础设施短板。要想富,先铺路。如今这“路”已经不仅是简单的水泥路,而是架设在网络之上的通信路。然而这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大山地区,广西移动工作人员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环江的通信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公路,铺就群众的“致富路”;一根根爬满山坡的自来水管,引来群众的“幸福泉”;一幢幢崭新稳固的住房,托起群众的“安居梦”;一项项生态扶贫产业,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环江县先后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毛南族贫困人口聚居的72个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屯级道路620条、桥梁68座,实现下南乡和72个村通村、通屯道路全部硬化,所有毛南族贫困户家中全部接通生活用电,全部通宽带网络和4G无线网络。
随着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的推进,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贯穿苗岭山脉,跨越秀美的大小环江河,让毛南族成为整族进入4G时代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通过4G网络,毛南族群众逐步了解外面的世界;借助宽带,毛南族群众开始学习通过网络销售特产;在移动信息化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游客驱车进入牛角寨瀑布群游览观光……从“山歌”传情到整族4G,中国移动“互联网+”助力毛南族闯出了一条脱贫攻坚新跨越的路子。
2019年7月底,环江县启动扶贫百日攻坚大会战,展开了以网络扶贫为主线,加大贫困地区网络建设的攻坚战。4G基站、电信普遍服务工程等项目建设迅速推进,累计建成开通基站112个,涉及7个自治区级挂点扶贫村,35个市级和当地县级挂点扶贫村,移动4G网络覆盖全县126个行政村,一举解决了贫困村手机通信问题。同时,累计敷设光缆414公里,在228个村屯开通家庭宽带,行政村家用宽带覆盖率达92.86%,通过资费扶贫套餐惠及当地贫困户。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安置好易地搬迁群众
4年来,环江县大力发展桑蚕、香猪、优质稻、杉树、柑橘、菜牛、油茶等7大扶贫产业,143个行政村(社区)全部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有产业基地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6322户,除3770户属于无劳力户或举家长期外出务工不能发展产业外,扶贫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4.62%。“多亏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家过上了好日子。”下南乡下塘村干坤屯贫困户谭壮兵说,在帮扶干部的帮扶下,谭壮兵通过技术培训,获得产业发展奖励补助资金,养殖肉牛、肉猪,种植中草药,家庭年纯收入6万多元,2019年实现脱贫。
“要从长远和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就必须发展产业。”环江县县长黄炳峰表示,在脱贫攻坚战中,环江结合资源优势,发动群众实施桑蚕、甘蔗、香猪等“短平快”传统特色种养项目,同时大力发展红心香柚、油茶等主导产业,长短结合,让群众既有眼前收益,又有长远盼头。
在川山镇何顿村大沙坡,一眼望去,绿油油一片。这里是环江万亩现代特色林业扶贫产业园,采取“公司+特色产业+基地+脱贫户”和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一体的创新发展模式。“通过‘1+1’油茶套种中草药,推行林下复合种植的‘茶中药’,实现一亩土地两亩产值的目标,辐射带动全县143个行政村(社区)发展种植油茶10万多亩。”环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莫新庄说。
在抓好“短、平、快”项目的同时,环江采取集约化、规模化方式,大力发展“长线”产业,创建万亩现代特色农林扶贫产业园、中国·毛南柚美环江及环江花山果海休闲农业等3个自治区级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同时,在各村创建192个特色农业示范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示范基地+贫困户+市场”等多种管理模式,带动3万余农户参与,吸收周边农民就业8156人,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品牌”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4年来,环江4630户17860名贫困群众离开了“难以养活一方人”的一方水土,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实现“新村向新城、农民变市民”的大转变,并通过扶贫车间、扶贫商铺、扶贫门面、工业园区厂家就业、移民后续巩固产业园分红等脱贫途径,实现了移民“搬得起、住得下、富得起”目标。
在环江县城西移民安置区富裕服装车间,43岁的毛南族妇女覃彩凤正在制作服装。“我家原住在下南乡中南村东信屯,那里山多地少,受自然环境制约,生活比较困难。现在,这样的好生活过去想都不敢想。”覃彩凤说。2018年,覃彩凤一家搬迁到县城,她在家门口就业,爱人外出务工,一家月收入四五千元,两个孩子都在县城上学。
“毛南族聚居地多数村寨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对于这些村屯的贫困户,我们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的办法解决脱贫问题。”环江县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移民中心主任谭林盛表示,该县建设2个大型集中安置区和7个乡镇安置点,把居住在边远山区村屯中的2356名毛南族贫困群众全部搬迁安置。同时筹集资金8亿多元,在安置区、点,建设卫生室、农贸市场、便民服务中心、培训中心等项目,完善社区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环江千方百计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业。依托粤桂扶贫协作,通过“点对点”培训和农民工赴粤务工输送一条龙服务,实现1.5万名毛南族农村劳动力在广东稳定就业。引进27家龙头企业,创建102个扶贫车间,带动5800名毛南族劳动力务工就业。
“我们不断强化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让搬迁群众有归属感,安心住下来并实现自我管理。”城西安置社区第一书记卢志愿说。社区通过实施“党建联抓、自治联管、产业联扶、就业联创、文化联办、服务联动”,强化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搬迁前、中、后全程管理服务中的作用,带动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只有增强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问题。”环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韦路华说。环江在72个毛南族聚居村全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实践站为阵地,以“百村千屯办春晚”、广场文化活动周等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通过毛南族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宣传扶贫政策、脱贫致富励志故事,赞美新生活、歌颂共产党等,有效转变少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激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气神,靠勤劳和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令人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增添动力。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全县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啃下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王京莉 萨共旗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