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铿锵奔小康 描绘龙井新面貌
龙井市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南部,长白山东麓,总人口17.6万人,下辖7个乡镇65个行政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36个,贫困人口3745名。自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龙井市吹响了冲锋的号角,朝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目标砥砺奋进。截至目前,36个贫困村、3671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11%。
在龙井的工业集中区,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在广阔的田间地头,脱贫致富的农民笑逐颜开。龙井的乡村秀美如画,龙井的城市绽放新颜,全体干部精神振奋,各族群众安居乐业……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作为,近年来,在创新发展中,龙井市在“新”字上求突破,在“实”字上下功夫,在“广”字上做文章,踏着新时代的铿锵步伐,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一张充满活力的经济发展蓝图正在龙井大地铺展开来。
围绕脱贫攻坚 夯实发展基础
近年来,龙井市各族干部群众守初心、担使命,在脱贫攻坚战中书写了不辱使命的战绩:产业扶贫方面,先后投入各类资金4.23亿元,实施德新养鸡等产业扶贫项目82个,累计产生效益4852.27万元;安全住房方面,共实施危房改造1025户,全市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率达到100%;教育扶贫方面,加强贫困生资助中心管理建设,健全贫困学生就读情况定期核查机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失学辍学学生;健康扶贫方面,投入资金250万元,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模式,新建翻修卫生室,配齐办公医疗设备和证照齐全的村医,配备80种以上常用药,满足全市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诊疗服务的需求。此外,在安全饮水方面,投入资金1.45亿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出台《龙井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办法(试行)》,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健全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三项制度”,强化维修养护管理工作;交通扶贫方面,投入资金1.1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23.13公里、水毁修复工程1.69公里、新改建桥梁15座,村屯硬化路、客运班车通车率全部达标;文化扶贫方面,投资799万元,建设33个文化活动广场,全市7个乡镇文化站、65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全部投入使用,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
看着一天天长大的鸡仔,德新乡金谷村村民孙长洪喜笑颜开。“有了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帮扶,咱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大伙儿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如今,摘掉贫困户帽子的他,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今年52岁的孙长洪患有肢体残疾和慢性肾病,一直与80多岁的母亲一起生活。他的母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二人需要长期服药。“以前,租地金加上低保金,我家一年的收入不到1万元,光吃药看病就要花3000多元。”孙长洪告诉记者。他和母亲于2016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为他们办理了医保,每年可省下近3000元的医药费。同时,龙井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还“量身定做”了扶持政策,扶持像孙长洪这样的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2019年,市文广旅局给我家送来50只鸡雏和饲料,还负责回购,当年我一下就增收了4000多元。今年我又养了80只鸡,现在已经陆续出栏了。”说起自己的生活变化,孙长洪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他告诉记者,之前自己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一个月能吃上一两回肉,而如今,在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家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日子越过越红火。
“孙长洪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租地金、低保金和扶贫效益金。2018年,村里为他发放了1000元效益金,2019年发放了1200元效益金。”德新乡副乡长、金谷村第一书记说。通过系列帮扶政策,孙长洪家由年收入不到1万元增加到1.6万元左右,已彻底实现了脱贫。
构建工程体系 助力群众脱贫
为切实发挥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龙井市构建“六大工程”体系,筑强农村党组织。
筑阵地固基础,构建规范工程。标准化建设并管理使用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坚持打造样板村,并在边境村打造“亮线工程”。通过“一分二查三记”等举措,促使台账(记录)规范。加强主动服务,推行“农事四办”。严格“四议两公开”制度,严格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会前十分钟”和每月主题党日活动等党内生活制度,使各项制度规范落地。
强队伍搭平台,构建领航工程。强化村班子队伍配备,注重后备力量建设,选优配强驻村干部,培养致富带头人,全面加强在村工作队伍力量。开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借助“第一书记大卖场”及电商平台等影响力,引导第一书记领办创办合作社,建立农产品品牌,探索建立“致富带头人协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力量。
树模范守家园,构建旗帜工程。实行党员联系群众“1+N”工作法,树立一名党员一面旗帜,通过“党员红星墙”评比“明星党员”,致力打造党员服务主阵地。在边境乡镇、边境村,推动军警地“八同”工作法,建立“三联护边”工作制度,促进军警民共建家园。建立流动党员“三家”管理服务机制,体系化、规范化、人性化服务党员群众。
善治理促文明,构建阳光工程。设定固定的“三务公开日”,全面公开村级党务、事务、财务实情,强化村民监督责任,择优选任村务监督委员会。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铲除农村黑恶势力的滋生土壤。落地执行村规民约“三十”制度,促进乡风文明。
稳经济促增收,构建富民工程。鼓励各村结合实际,挖掘红色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村落,发展红色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注重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盘活土地资源,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集体经济增长与村民增收。培养和选树一批带富能力强、经验可推广复制的“项目支书”、党员致富带头人,促进村干部、党员带富发展。
改村貌兴旅游,构建美丽工程。发挥在村党员宣传、引导作用,定期组织以“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党日活动。结合边境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实际,将民俗、红色旅游与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相结合,打造“边境红色旅游景观带”。推进“六好农村路”建设,不断拓宽乡村发展新思路。做好“先锋模范党员”“干净人家”评选,规范运转“爱心超市”,以“党员中心户”实际行动激发村民自发地改善乡村环境。
坚持因人施策 激发内生动力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决不落下一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龙井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加以推动落实。期间,针对全市贫困人口因病因残致贫比例较高的实际情况,坚持因人施策,分三类人群精准施策: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大力实施以爱心便利店、爱心药房为主要内容的“爱心系列工程”,增强内生动力,助力贫困户早日脱贫攻坚。目前,“爱心系列工程”中的爱心便利店已实现全市65个村全覆盖,爱心药房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对有一定劳动能力、但不足以创业致富的贫困户,制定出台《龙井市聘用农村“八员”公益性岗位工作实施方案》,探索设置了农村“八员”公益性岗位,并实行动态管理,让更多贫困户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收入。截至目前,共聘用生态护林员415名、农村“八员”公益岗位106名、扶贫临时公益岗位5名,年人均增收达4000元以上。对少数年富力强,并且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以扶贫资金或小额贷款等方式支持其发展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在技术、销售、宣传等各方面予以指导。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更多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激发了贫困户“我要脱贫”的主动意识和内生动力。
龙井市还抢抓机遇,立足龙井医药健康、民俗旅游和食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明确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旅游兴市、文明铸市”的产业发展战略,围绕全市“一镇、两带、一轴”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跑项目、调结构、兴产业、优生态、惠民生,科学谋划了琵岩山文化旅游风景区、延边大森林饮用天然矿泉水厂、龙井边境经济合作区、工业集中区二期、大健康示范产业园、海兰江大学城技术人才“双创”产业园和海兰江健康文旅产业园,并以此为载体,促进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条,逐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使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20年,龙井市计划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94个,总投资174.4亿元;5000万元以上项目41个,总投资163.8亿元;安排“三早”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46.6亿元。其中,大健康示范产业园项目是今年全市的重点项目,总投资50亿元。该项目重点围绕健康旅游、医药制造、健康食品、养老服务等方向,建设圣水龙山温泉康养、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龙井分院、延边旅游集散中心等子项目,逐步将其打造为集养老服务示范基地、朝医技术传承基地、装配式医疗建筑生产基地、康养产业研究示范基地、朝鲜族健康食品生产基地于一体的产业园区;海兰江大学城技术人才“双创”产业园总投资16亿元,重点围绕教育事业、教育产业和产学研融合等方向,依托吉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加快校区扩建项目建设,努力将“学院”提升为“大学”,为区域产业发展,特别是旅游产业、教育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脱贫攻坚是一份“试卷”,交卷时间是2020年;脱贫攻坚是一场长跑,比决心、比耐力、比意志、比智慧;脱贫攻坚是一次拔河比赛,与贫困拔河,拔出穷根……心怀梦想、奋力追梦。多年来,一个个项目的开花结果,孕育了龙井一个个新的增长点;一批批项目的落地生根,成就着龙井一个个新的增长极。在建设幸福美好龙井的征程中,龙井市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城市化优势转化为投资优势、项目优势、转型发展优势,用大项目、好项目撑起了龙井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共龙井市委宣传部提供)
李睿劼 王京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