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决胜脱贫攻坚 受益百姓人家 >> 正文

决胜脱贫攻坚 受益百姓人家

2020-12-11

编者按: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即将迎来全面胜利。本刊始终将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报道重点之一,特别是近两年来,以专栏的形式对一些民族自治地方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到本期暂时告一段落。民族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本刊12期将推出《新时代新生活——来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小康故事》专刊,请广大读者继续关注。

136名驻村第一书记、157名正科级实职干部、400多名驻村干部、500多名县外援建干部……这一串串数字,只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统计出来的部分脱贫攻坚工作人员,还有很大一部分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并没有记录在册。大家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信念和决心,全力投入到喜德县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依山傍水的喜德县城。(李柱远 摄影)

喜德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北部,被称为彝族“母语之乡”“美酒之乡”“彝族老家”,辖24个乡镇170个行政村3个社区,总人口22.3万,其中彝族人口占90.5%,是一个地处山区、以农为主、彝族聚居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从2014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已实现脱贫12646户53111人。到2020年底,将有28个贫困村退出,实现17053人脱贫,最终实现现行标准下全面脱贫。

位于“双路”中间的两河口镇火觉莫集中安置点。(冷文浩 摄影)

“自今年2月份打响脱贫攻坚收官战以来,我们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带着感情、肩负责任,为了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把党的惠民政策传递到每家每户,喜德县所有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县级联系领导等,下足功夫、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说起今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共喜德县委宣传部部长苏正忠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

一村一户地查看、一家一户地督促、一人一人地动员……乡与乡之间相互检查、村与村之间交叉检查、户与户之间对标检查……脱贫攻坚“决不落下一地一域一人”是喜德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目标。为做好脱贫摘帽全面收官工作,喜德县出台《喜德县脱贫攻坚“百日冲刺”行动方案》,定期开展核心指标达标情况清查摸排,持续跟进补短防控,确保基础设施全面收官;精准锁定55995个问题清单,结合脱贫指标全覆盖交叉检查验收“初评”工作,确保问题整改全部清零;将20268名低收入贫困群众纳入低保兜底,落实稳岗就业奖补资金900余万元,建立县级就业扶贫基地1个,开办就业扶贫车间5个,帮助1.68万名贫困群众务工就业,累计开发公益岗位5489个等一系列政策,确保脱贫效果和质量持续巩固。

菜园“编织”出幸福的网。(冷文浩 摄影)

丰收的喜悦。(冷文浩 摄影)

虽然喜德的脱贫攻坚问题清零任务符合既定预期,可以全面完成,但在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致贫方面,仍需多措并举: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为目标,明确责任主体,加快推动非贫困户建房,积极为贫困群众提供生产务工服务保障,拓宽产业渠道,抓实抓细增收路径。喜德县全力推进“补短补差、成色巩固、防止返贫”等工作,“树信心、立壮志”,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摘帽任务。

冕山镇小山村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马海木呷 摄影)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加鞭。”目前的喜德县为高质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紧扣“贫困县摘帽”目标,扎实抓好项目建设、防止返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环境整治、软件校准等各项工作,通过精准精细、对标补短补差,以过硬、扎实的作风全力投入到扫尾工作中,确保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为老百姓早日致富奔小康再冲刺、再发力、再奋斗。

东西协作 “瓦吉瓦” 佛山帮扶 “卡莎莎”

从2016年开始,佛山市响应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号召,开始了对喜德县的定点帮扶工作。至今,佛山市已经投入2.2亿资金建设了120多个项目,遍及喜德县的23个乡镇。2018年以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鲁基乡的脱贫攻坚加速加力,在鲁基乡的帮扶项目相对集中并已具有相当规模,发展产业园区,兴建卫生院、学校、幼儿园、佛山新村、农贸市场以及乡村振兴等项目初见成效。分管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佛山市南海区委常委黄礼泉,2018年来到喜德县挂职,他介绍说:“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东部先进地区结对帮扶西部的贫困地区,这是国家的战略,也是我们工作的重心。我们本着脱贫攻坚不摘帮扶、不摘政策、不摘责任、不摘监督的原则,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

打造舒适宜居的中坝村

冒着细密的小雨,记者一行走进鲁基乡中坝村。这是一个坐落在喜德县西南部的村庄,周围群山环抱、郁郁葱葱。走进村子,大家都被中坝佛山友谊村墙面上写的“东西协作瓦吉瓦”吸引住了。“瓦吉瓦”是彝语,意思是“非常好、很棒”。当地人用彝汉语言结合的方式,抒发对佛山帮扶的感激之情。

中坝佛山友谊村也被当地人称为彝家新村。

中坝村有1091户4245人,其中贫困户407户1695人。由于大部分贫困户的房屋年久失修,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喜德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办公室经实地考察后,联合县住建局、鲁基乡政府开始了彝家新寨的项目建设,为50户贫困户建设新的房屋,并参照沿海发达地区的安置模式,配套兴建了农贸市场。

半圆形的鲁基乡中坝村集中安置点。(巴久木且 摄影)

进入友谊村,在宽敞干净的楼道里,遇到正准备带孩子出门玩耍的柯热伍来,他很热情地邀请记者去他家里看看。这个曾经住在山上土坯房里的六口之家,今年5月份刚刚搬入新居。柯热伍来平日在外面打工,女主人在家照顾孩子,也会做一些彝族刺绣的手工活,孩子们全部接受义务教育,生活还算过得去,搬迁之前最大的困难就是住房问题。说起现在的生活,柯热伍来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居住条件这么好,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外出务工,我都不用操心家里了。”

2018年搬入彝家新村的柯热伍来一家。

中坝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医疗资源十分匮乏。为此,佛山市援助370万元在中坝村兴建了一所现代化的卫生院,并投入55万元购置医疗设备和聘请人才,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的难题。中坝卫生院于2019年10月开工建设,目前已投入使用,现已收治了38个住院病人。在佛山市的帮扶下,中坝卫生院被打造成集中西医临床诊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疾病预防控制等项目为一体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同时引进远程医疗连接佛山医疗专家,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鲁基卫生院中坝分院建立远程会诊中心,可与全国的医院进行远程会诊。

打造凉山州产业样板工程

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露天蔬菜基地,成群结队的村民正忙碌着,小雨细细密密地落在他们身上,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这是凉山州的产业样板工程,目前也是四川省唯一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鲁基循环产业园。

农户在露天蔬菜基地采摘蔬菜。(冷文浩 摄影)

“把东部的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与这里的气候、环境、人力资源相结合,打造出这样一个样板工程,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黄礼泉介绍说。鲁基乡位于喜德县西南部,下辖5个行政村,28个组,全乡4613户,以农牧业为主。以前农户自主分散种植,生产任务重,收入低,也没有形成规模。针对这一实际,喜德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组与相关单位在鲁基乡实地考察后,对接广州绿庄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定在鲁基乡打造一个农业特色产业——循环产业园。通过引进绿庄园的先进管理经验与佛山投资基金,采取“公司+生猪代养场+现代标准化蔬菜种植园+贫困户+村民委员会”的生产经营模式,投入1596万元建设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全乡997户贫困户抱团入股,实现经济、生态、扶贫效益。广州绿庄园公司提供种子、技术、管理、市场(所有蔬菜全程冷链运往广州),所有务工人员均为鲁基乡村民,并且优先聘用贫困户务工。贫困户不用外出打工就有收入,还可在园区免费学习技术,合作创建新基地,也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

在育苗大棚里,农户正在收苗,下一步将在露天蔬菜基地里种植。

在蔬菜冷库里,几个农户正在分拣蔬菜。这里常年保持着6至8摄氏度的恒温,农户们身着厚厚的棉衣熟练地做着分拣动作,把优质蔬菜装箱。所有蔬菜都是当天从地里采摘,经她们手工分拣并在当天运走,以保证蔬菜的新鲜。说起现在的收入,冷库组组长巴且五加莫告诉记者:“现在公司把我们的土地流转了,我们一年有每亩800元的土地流转费,工作一天又有80元的务工费,只要有时间就可以来务工,再加上分红,全年收入比以前翻了10倍。听说以后还会更好,每个农户会增加保底费,大家伙儿对未来充满信心,干活都有劲儿。”

刚采摘的蔬菜运送到冷库组等待分拣。

冷库组组长巴且五加莫(左)与组员在冷库中分拣蔬菜。

产业扶贫,仅仅是提高了农户收入,改善了农户的生活吗?其产生的社会效益远远不仅如此。留守儿童是农村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其根源就是青壮年劳动力在本地无法就业,只能流向城市务工。在农村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父母可以留在孩子身边,一边工作一边陪伴和教养,这才从根本上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流露在他们的言语中、笑脸上。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新生儿室,2019年由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帮扶建立;

急诊科,2019年由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帮扶建立;

眼科,2019年由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帮扶建立;

ICU重症监护室,2020年由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帮扶建立;

妇产科,2019年由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专家帮助完善;

……

佛山市南海区聚焦喜德医疗贫困,以“志智双扶”为目标,开创性探索“组团式对口帮扶医疗”扶贫模式,2019年集佛山市5家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统筹相关科室对喜德县人民医院进行组团帮扶。

2018年,第一批医疗帮扶团队来到喜德县人民医院时只有6位医生,到2019年,来到喜德帮扶的医生就超过了100人,期间还有专门来做手术、开讲座、搞教学的短期工作医护人员。医生来这里帮扶,一般为期半年,半年后又有新的医生来接替,时间最长的有两年之久。在泌尿外科的病房,记者见到了正在查房的崔学江医生。他来到喜德县将近两个月,主要帮助医院开展微创手术,尤其是结石病的患者容易复发,微创手术相比开刀而言,有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崔学江带领当地医生提升手术水平。说起来到这里的生活,他说:“刚开始还是有点不适应,佛山与这边的气候、环境很不一样,饮食习惯也不同,这里偶尔会停水停电,诊疗工作也需要克服一些困难。但所有这些都不算什么,最终都能适应、克服。虽然孩子还小,但是家人对于我来到喜德工作都很支持,因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崔学江医生查房时,询问做完结石手术的病患情况。

佛山市为喜德县派出大量人才,输入新技术,建立新科室,实现了老百姓大病不出县。2020年,佛山市继续加强帮扶力度,全面提升了全县的医疗卫生水平。“建房子是短期内能实现的,帮扶教育确保扶贫先扶志,帮扶产业确保可持续发展,而帮扶医疗是希望我们能做老百姓健康的守护神。今年我们的帮扶目标就是医疗、教育、产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黄礼泉信心十足地说。

2020年初投入使用的血液透析室,为喜德县的患者提供了便利。

针对以前没有的科室,佛山医疗帮扶团队帮助建立起来。从前的县人民医院没有新生儿室,这就意味着新生儿一旦患病就得远赴西昌市,非常不方便。2019年在佛山市的帮扶下建立了新生儿室,建立之初就抢救了28个婴儿。以前医院没有眼科,佛山专家帮助建起了眼科科室,并且已经开展了4批次免费的白内障手术,病人可以完全免费接受治疗。有一个通过白内障手术复明的患者,在揭开纱布的那一刻,紧紧抱着医生,激动的心情不能言表。

佛山妇产科帮扶专家郑彩霞抱着在县医院顺利降生的第一个婴儿。(喜德县人民医院 供图)

佛山帮扶专家在喜德县医院为贫困患者免费进行白内障手术。(喜德县人民医院 供图)

针对以前业务能力不强的科室,佛山医疗帮扶团队帮助他们提升业务能力。例如呼吸内科,有医疗设备,但是没有相关医护人员,佛山的医疗专家过来传帮带,负责教授医护人员使用呼吸机,还有长期闲置的肠镜也能正常利用了。以前县人民医院最头疼的科室就是妇产科,即使是本院职工生孩子都不选择这里,宁可坐车去西昌。开展帮扶后,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的郑彩霞医生来到这里,在一年半的时间里,郑医生加强对科室的管理,注重医护人员医疗技术的提升,现在情况已经完全扭转,妇产科病房已经是一床难求。

为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佛山市提供资金高薪聘请凉山州知名的外科专家温丽来到县医院坐诊。以前喜德县的居民做肝胆手术要远赴西昌,温丽主任来坐诊之后,不仅本地的病人不需要再奔波了,很多患者还从西昌、甘洛赶来看病,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知名度。

不论通过派驻医生帮扶,还是高薪聘请专家援助,县人民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实实在在得到了提升,所谓创先争优就是要把喜德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到整个凉山州的领先水平,现在这个目标基本上实现了。从2018至2019年,县人民医院的总体医务量增加了近68%。同时,医院也培养了本地医生,今后即使帮扶结束,佛山的医疗专家离开喜德县,也为这里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优质医疗队伍。

喜德县人民医院1953年建立,已经走过了67年的风雨历程,从2018年转型至今,医院的发展越来越好。对于佛山市的医疗帮扶行动,可谓是政府得民心,百姓得实惠,医院得发展。

喜德县坚持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深度贫困彝区脱贫攻坚和县域转型跨越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强化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内外开放,全力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对于佛山市全心全意的帮扶,喜德县的老百姓发自内心地说:“佛山帮扶卡莎莎”(卡莎莎,彝语:谢谢你)。

彝欣社区 百姓安居

“以前我们在山上住土坯房,2019年11月搬到这里,住进了120平方米的房子,只交1万元,党和政府对我们实在是太好了。”正在自家菜地里劳作的吉克杰布,一边犁地一边滔滔不绝地聊起来。按照易地搬迁政策,一家6口人可以在彝欣社区分到三室一厅、120平方米的房子,而吉克杰布自己也在附近找到了务工的地方。

依山傍水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彝欣社区。(商良昊 摄影)

吉克杰布在自家的菜地里劳作。

位于喜德县光明镇的彝欣社区距县城7.9公里,是喜德县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也是喜德县最大的建卡立档贫困户集中安置点。社区总投入4个多亿,建成楼房64栋,安置居民169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99户7084人,来自9个乡(镇)33个村,2019年底已经全部入住。

彝欣社区基础设施齐全,7栋公共住房,包括彝欣幼儿园、医疗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日间照料中心、文化传承及产业发展中心和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看病和取药的需要,中心设置远程会诊室,实现了社区医院与外界医院的互通和互联。日间照料中心接纳易地搬迁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白天可以在这里聊天、下棋,还有专人看护,这让老人的家人十分安心。图书阅览室、电影放映室、文化传承中心等基础设施,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打造“微田园”式菜地,是彝欣社区的又一项惠民政策。每户可以分到20平方米土地,住户自主选择种植蔬菜还是水果,一家人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在社区里漫步,常能看到在菜园劳动的大姐、聚在一起聊天晒太阳的阿嬷们。问起她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她们用彝语不约而同地说:“真好,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

从土坯房搬入彝欣社区的彝族阿玛(彝语:老奶奶)。

日间照料中心接纳易地搬迁来的60岁以上的老人。(尔古木三 摄影)

彝欣社区的公共阅览室是学生喜欢的地方。

彝欣社区内随处可见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

“微田园”式的彝欣社区,为百姓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与彝欣社区一桥之隔的是一个能容纳2500人的欣欣小学和容纳3500人的向荣中学,学校建有教学楼、图书馆、活动中心、食堂、宿舍以及配置塑胶跑道的足球场、篮球场和操场,基础实施十分完善。可以容纳600人的东沟幼儿园也已投入使用。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很好的教育。

彝欣社区幼儿园可容纳1000多名学龄前儿童,极大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尔古木三 摄影)

彝欣社区共有党员87名,社区支部下设9个党小组。为确保每一栋楼的治安和环境卫生,每栋楼设立1位楼长,可以及时协调邻里纠纷和掌握本楼居民的情况。社区为125名村民提供了公益性岗位,主要是负责社区内公共地段的保洁工作。制定《居民公约》,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引导居民争创“精神文明户”“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等。社区内还设立人民调解室,固定5名民间“德古”(乡贤)开展民间调解工作,及时为邻里邻居解决矛盾,共建和谐社区。由28名队员组成的社区治安联防队,定期在社区内开展治安巡逻防控工作,以保障社区居民的安全。结合东西部协作精神,组织“春风行动”,发动社区贫困群众200余人到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务工就业。

社区的名字“彝欣”有着欣欣向荣、致富奔小康的寓意。不仅是住在这里的居民,整个喜德县都像这名字一样,一个个集中安置点拔地而起,农民收益大幅提升,大山深处的百姓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昂首迈向幸福的小康生活。

彝欣社区的居民欢度火把节。(冷文浩 摄影)

阿吼村,旧貌换新颜

“以前,这里的老百姓就种一点土豆和荞麦,养猪和鸡,2015年人均收入只有1500元。我们来了以后,第一个着手解决的就是住房安全问题。先安居,同时图发展。”介绍情况的是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派驻阿吼村的第一书记王小兵。

第一书记王小兵通过产业园区内可视化系统检测园区情况。

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从2016年3月开始帮扶阿吼村,结合国家的易地搬迁项目,把73户贫困户从土坯房集中搬迁到了村委会周围。因为土质差,没办法种庄稼,这片土地被规划为易地搬迁扶贫项目。新村依地势而建,错落有致。不光建好了房子,还引入四川省第一个污水处理厂,有效解决了村民的生活排污问题。以前老百姓居住条件差,人畜混居,没有厕所。现在新居里规划了厨房和卫生间,确保老百姓住上好房子,养成好习惯。王小兵说:“我们绞尽脑汁给老百姓创造宜居的环境,先能住得下来,再保可持续发展。现在的阿吼村真是旧貌换新颜了。”

如今的阿吼新村旧貌换新颜。(巴久木且 摄影)

阿吼村旧貌。(尔古木三 摄影)

2017年,65岁的博立木呷一家从土坯房搬入新居,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后来儿子一家也搬入了新居。现在博立木呷在超市工作,一个月有3600元固定收入,老伴儿也在山上的产业基地务工劳动,家庭收入稳定。回忆起以前老两口跟女儿、儿子、儿媳挤在一个土坯房里,不是漏风就是漏雨的日子,博立木呷感慨不已。

博立木呷一家在自家新居前。

博立木呷从前居住的土坯房。

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在阿吼村首先成立了丽火现代农业公司,针对村里的贫困现状,搞产业帮扶项目,从产业的定位、构架到确定项目,再到种植、管理、销售,全部由公司来指导。在他们的指导下,阿吼村成立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老百姓搬迁后279亩撂荒的土地,被流转来打造产业帮扶园区,种植川贝母、百合等高经济附加值的中药材,还有雪桃、青刺果等稀有水果。老百姓可以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基地务工,再通过合作社分红获得收益。长效支撑的产业试验成功以后,以长短结合的方式发展。打造适宜老百姓可持续增收的项目,如发放乌金猪的猪种、阉鸡苗等等,现已发放了五批共计5753只鸡苗。老百姓生态喂养,国家电网则通过以购代捐的方式来收购,对出栏率高的农户还给予奖励,刺激老百姓的内生动力。通过产业发展,可持续增收,2019年阿吼村实现了第一次分红,当时可分红的资金16.1万元,每个贫困户分到了1450元,非贫困户分到1250元。2020年7月实现第二次分红16.8万元,贫困户分到1500元,非贫困户分到1000元。

百合基地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是彝族青年约会的地方。(阿吼村 供图)

除了产业发展,在文明新风建设上,阿吼村建立了文明新风积分制管理办法,通过村干部、带头人一起从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邻里和睦、敬老爱幼等方面对每户进行考核、打分,所获分值可以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物品,鼓励老百姓形成好的生活习惯。村里开展“光亮宝宝”活动,从小朋友抓起,勤洗手、讲卫生。通过多方面的措施,老百姓的观念转变了,生活品质也越来越高,促进了阿吼村良性发展。

国家电网投入超过42亿元改造整个凉山州的电网建设,2017年对阿吼村投入了179万元,对整村电网进行了全面的升级与改造。村里积极开展支部共建活动,义务对全村的地下线路进行改造、更换智能电表等。青年志愿者也会定期来到阿吼村开展帮扶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国家电网四川凉山公司目前帮扶了10个县19个村,派出38名扶贫干部在一线,而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工作人员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大家都在不同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全力帮扶贫困群众。

王京莉  萨共旗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