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接力棒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71 年接力为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当向导的感人故事,早已传遍天山南北。
巍巍昆仑,茫茫雪原。在帕米尔高原上有一个地方叫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思是“血染的通道”。红其拉甫平均海拔 4500 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 40 摄氏度,被称为“生命禁区”。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一座毡房就是一座哨所。这里,常年活跃着一支牧民护边队伍,他们与驻守在红其拉甫的边防官兵一道,几十年风雪相迎,为国戍边。
1949 年 12 月的一天,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成立,马上要执行边防巡逻任务,可是连队官兵却犯了难。原来这次巡逻的目的地是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吾甫浪沟,道路险峻,只能依靠牦牛引路,往返一次需要 3 个月,路上还经常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这时,一位普通的塔吉克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要当连队的义务向导,祖孙三代的传奇历史由此揭开了序幕。在此后的 23 年间,凯力迪别克无怨无悔地带领着边防官兵走遍了红其拉甫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
1973 年春,年迈的凯力迪别克把 21 岁的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叫到身边,说:“孩子,我老了,走不动了,今后你就替爸爸给解放军带路吧。”子承父业,巴依卡当上了边防连义务巡逻向导,这一走,就是近 40 年。边防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然而巴依卡义务巡逻、护边却始终如初。他的足迹遍布帕米尔高原边防线,累计巡逻 700 多次,行程 3 万多公里。2005 年和 2009 年,他两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数十年向导生涯中,巴依卡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有一次开拉阿甫河河水突然暴涨,他带领边防战士一行 5 人骑牦牛途经此处时,被一个大浪冲到石头上,腿部骨折,痛得他几乎晕过去。但当看到战士王君正在洪水中挣扎,他不顾伤痛跳进河水,把王君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自己却不省人事,送到医院抢救几个小时才捡回一条命。还有一次他带几名新兵巡逻,由于突降大雪,巡逻时间延长,带的食品所剩无几,沿途存放的食物又无法找到,他有计划地安排战士们的食物,自己却吃得很少,带着战士们用仅有的 10 块压缩干粮和5 个馕支撑了三天三夜,最终完成了巡逻任务。
作为帕米尔高原上一位朴实的守边人,巴依卡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对祖国、对边防炽热的情怀。巴依卡带领部队巡边这些年,先后摔死、冻死了十几头牦牛,部队要赔偿给他,都被他婉拒了。“巡逻一次要半个月,遇到恶劣天气那就更没准,回家的话来回一次需要15天。”巴依卡没想到,1986 年父亲去世,他正带着部队巡逻,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2001 年底,巴依卡亲自把儿子拉齐尼送到了部队,为祖国站岗守边。2004 年,巴依卡拉着儿子拉齐尼的手说:“边防官兵日夜巡逻边境线使祖国的边关得以安宁,牧民的生活得以安居乐业,我给他们带路只是做了塔吉克族边民应该做的事。现在我走不动了,我要把‘接力棒’交给你。”拉齐尼·巴依卡谨记父亲的嘱托,成为了一名像父亲一样的巡逻向导,开启了自己的护边之旅。
2021 年 1 月 4 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拉齐尼·巴依卡,在新疆喀什大学培训期间,因勇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年仅 41 岁。
2021 年 7 月 24 日,巴依卡以其儿子拉齐尼·巴依卡的名义,向河南省郑州市红十字会捐赠抗洪救灾款 20 万元,彰显出高尚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人道精神。
雪山深处每一个山口、峡谷都留下了巴依卡一家三代人巡逻护边的身影,帕米尔高原见证了他们为国守边的感人事迹,也见证了他们对党和祖国的无限忠诚。
早蕾 编辑 卢旭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