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让满族刺绣站在“指尖芭蕾”世界舞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世界性的课题,每个国家对于非遗的保护工作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方法,想要做好非遗的保护工作就不能故步自封。”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第四代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非遗传承人孙艳玲说。
传承千年的渤海靺鞨绣是流传在东北满族的传统民间工艺,是以牡丹江为中心的东北地区满族刺绣品的总称,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在民族文化的的保护传承中,孙艳玲推动满族刺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华丽转变,让其带着乡间泥土芬芳,走到世界刺绣文化的舞台。
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的孙艳玲,6岁跟随姥姥学习满绣,至今已30多年。满族刺绣有1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有“鸡爪针”等满绣独有的针法。随着刺绣技艺的日渐成熟,孙艳玲将“鸡爪针”改良为“三角针”,经多层叠加、丝丝并股、分层掺色,形成交错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层。
为适应时代发展以及人民生活习俗、文化品位的变化,孙艳玲积极参加各类交流会、博览会,广泛结交朋友,学习他人之长,推动绣品题材与材质与时俱进,同时增加时尚元素,解决了满族刺绣长期存在的产品同质化、千头一面的“老三样”的难题,创作出了一批诸如《母亲》《父亲》以及《蓝眼睛》等具有高度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刺绣作品。她的刺绣作品细致精巧、色彩艳丽、景色逼真,具有粗犷豪放、大气磅礴的特点,被誉为“刺绣中的油画”,对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被誉为“指尖芭蕾”的刺绣技艺重焕青春,孙艳玲也从一名刺绣技艺的传承人,转变为绣娘团队的带头人,带领她们发家致富。
2008年,孙艳玲参加了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第一次让满族刺绣走出小作坊,接受了市场的考验。2010年,跟随上海世博会的脚步,她让满族刺绣登上更广阔的舞台。2016年11月,国务院提出黑龙江与广东建立对口合作机制,不惑之年的孙艳玲开启了二度创业,在深圳组建了刺绣设计和产品销售团队,与牡丹江的生产基地强强联合,依托深圳的技术人才资源,实现让满族刺绣走向世界的愿望。
在孙艳玲的带领下,满族刺绣开始逐渐由本土迈向国际,通过展览展示的方式先后进入美国、加拿大等海外市场。为了让更多人认识靺鞨绣这项古老的技艺,孙艳玲先后在牡丹江市区和镜泊湖景区建立了两座靺鞨绣博物馆,在深圳成立了满族刺绣研究所,把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打造非遗手工艺品牌。为研发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她不断寻求突破,带领团队设计出荔枝造型的胸针,迎接一年一度的深圳南山荔枝节。
回顾孙艳玲的刺绣事业发展之路,自2007年以来,她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10余年间培养了1372名手工刺绣弟子,她带着牡丹江的地域文化和靺鞨绣作品走过了40多个国家进行展览展示,与各个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进行交流和对接。
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换来了越来越多的荣誉和责任。中央统战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深圳市高层次地方级领军人才、南山区“A”类领航人才、黑龙江省大国工匠、中国满绣博物馆馆长、中国渤海靺鞨秀博物馆馆长……面对这些职位头衔,孙艳玲深感责任重大,她表示,会一直把满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作为终身事业去呵护对待,希望满族刺绣发展得越来越好,为国家非遗事业续写一篇壮美篇章。
(图片均由孙艳玲提供)
胡琪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