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报道 > 全国政协委员李健:充分发挥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阵地作用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李健:充分发挥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阵地作用

2022-03-10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长 李健  撰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系统全面论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深刻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既是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前进的方向和根本遵循。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正处在拔节孕穗、积蓄能量、淬炼成钢的关键期,应该充分发挥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强烈民族团结基因和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长李健(侗族)。(李健 供图)

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大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生活管理的全过程,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挖掘丰富的民族团结的资源和案例,有针对性地讲好党的民族工作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同时,通过开展多种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各族学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学生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促进各民族学生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2021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来到彝海结盟遗址进行参观学习,感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团结推动革命前进的光辉历史。(北京理工大学官网)

二、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放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大局部署之中,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融入课堂教学和“三全育人”各个方面,形成规章制度予以固化,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学生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学生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动担当起民族复兴的时代责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三、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既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传统内容”,同样要突出各民族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问题等,对于最新阐述的重要理论、相关思想,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解读,并时刻注重联系各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引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相关问题的热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中,结合“四史”学习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进一步深化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宗教思想方面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基本国情,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过程,知晓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和希望,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共同心愿。

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的大家庭,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等,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传统文化课程正在高校有声有色地开展,应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和案例建设,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精神和价值,结合时代精神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教学内容和课程。选择典型历史人物故事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载体,借力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图文音像视频,再现历史上中华各族儿女团结交流交融的经典故事。以经典影片和民歌作为载体,给学生介绍推荐经典影片和民歌,挖掘歌曲里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元素,推动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2017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共学会和管理与经济学院共学会共同举办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章主题讲座活动。(北京理工大学官网)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校园灵魂的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定期开展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题教育活动,展示祖国伟大、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美好局面,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优势,大力宣传实践教学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到实践教学的动员、布置、作品展示和点评总结全过程。

胡琪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