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运与中华命运紧相连——吴仕民长篇小说《御窑重器》读后感
吴仕民先生最新长篇小说《御窑重器》是一部瓷业文化优秀作品,通过瓷都景德镇最后的御窑烧制的龙凤双尊国宝的曲折历程,以及围绕御窑重器的制作、管藏、诈取、强掠、守护展开的传奇故事,展示了中国瓷艺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制瓷的高超技艺,绘制了一幅中国近现代瓷业画卷和社会画卷,深刻揭示了瓷运与国运紧密相连的主题思想。
长篇小说《御窑重器》以塑造人物统率故事,展示了景德镇精湛的造瓷工艺,刻画了与制瓷有关诸多人物的性格、命运,彰显了人的精神。
主人公方浩是个曾留学日本且通晓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制瓷专家。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了振兴瓷业,他主张废除官窑开办瓷业公司。为了凝聚瓷艺人才,他先后创立瓷业美术研究社、陶艺研究所;为了以瓷兴国,他又力主开办瓷业学校培养陶艺人才。然而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的理想终究难以实现。北洋军阀军队路过景德镇,将陈列在陶瓷美术研究社的大量瓷器精品抢劫一空;封建余孽、帮会地头蛇欺行霸市,让他窑业改革的计划落空,有志难伸;日机的狂轰乱炸,使振兴瓷业的愿望化为泡影。然而,即使如此,他依然孜孜以求,不惜倾家荡产,兴学育才;窑炸塌就重建重砌,他以一位中国瓷业守护人、改革者的高度自觉,不屈不挠地与各种阻碍瓷业发展的黑恶势力作斗争,是全书的灵魂人物。他与刘樱、江云炻、春莺三位女子的感情纠葛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使全书更显得血肉丰满。
祝鸿来是小说中成功塑造的另一个人物。他是景德镇当地有名的窑老板,窑业协会副会长,景德镇“四大金刚”之一,精明圆滑过人,热衷于攫取财富,甚至结发妻子去世也要撬下她嘴里的金牙。为了谋利,他冒天下之大不韪为袁世凯烧总统瓷、“洪宪瓷”,仿烧御瓷;北洋军连长孟平山敲榨搜刮窑老板80万大洋时,祝鸿来和他私下讨价还价,竟使自己一文不出;方浩为抗战拍卖龙尊时,祝鸿来一再质疑龙尊的真假,为的是以低价买下龙尊谋取暴利;已任国民党副师长的孟平山威逼夺尊,祝鸿来找人仿制龙尊交差,还趁机向其他窑主敲榨了8万大洋。但是在日军轰炸景德镇,窑被炸毁,人被炸瞎一只眼,炸伤一条腿之后,民族大义终于战胜其唯利是图的本性,也积极为抗战捐款。
正如作者在小说所表达的那样:“无国家之昌盛,则无瓷业之辉煌”。为了制造精美绝伦的皇宫使用的御瓷,明清两代的封建统治者们不顾窑厂工人的死活,可以说每一窑御瓷都浸透着血泪。晚清时期朝廷无能、国家衰败,慈禧因国贫民弱无奈下令封闭御窑,但却心有不甘,下令烧造最后一窑御瓷,这是御瓷的回光反照。大清灭亡,紧接着是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瓷业美术研究社成立会上,景德镇陶瓷界上层人物全体遭到洗劫,精美的展览瓷全部劫掠一空。日本侵略者疯狂盗采瓷土,为提高日本制瓷水平,取得乌金釉的配方,采取种种卑鄙手段。景德镇最后的御瓷凤尊被劫掠到了日本,并不惜一切手段打算抢夺龙尊。为了打击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又对景德镇狂轰滥炸,使昔日的瓷都变成人间地狱。日本人投降了,但国民党热衷于内战,战火重新燃起,振兴瓷业的希望再一次破灭。
正如新四军岳团长在演讲中所说的那样:“国家已经像一座百孔千疮的柴窑,必须推倒重建,才能冒出新烟,烧出好瓷。”有国才有家,没有国泰民安,就是有再多像方浩和珠山八友这样的瓷业界精英,中国瓷业也无法得到发展进步。方浩的义父王青曾说:“如果窑不好,坯胎再美,柴火再好,技术再精,也无法烧出好瓷。”这个“窑”,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指国家。
作者在谈创作体会时曾提到:“瓷器上集合着天道、世道、人道,承载着匠人的心志忧乐,凝结着时代的进退治乱,辉映着国家的盛衰荣辱。”瓷运与国运紧密相连。当年的瓷都随着御瓷的没落、政局的动荡,风雨飘摇,瓷业万马齐暗,几乎到了山穷水尽。而如今,随着中国地位在国际上的迅速提高,中国瓷业及瓷都景德镇再次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神奇魅力。从2004年起,景德镇定期举办国际陶瓷博览会,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陶瓷盛会、国际交易平台,促进了世界陶瓷在商贸、文化、技艺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促进了中国瓷业的创新发展,展示了大国文化的自信。中国瓷业,在新的历史时代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正因为有无数像小说主人公方浩这样的爱国瓷人、仁人志士,才有瓷都千年窑火相传,它象征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是长篇小说《御窑重器》在龙凤御瓷传奇故事之外,给读者带来的强大艺术魅力。
(作者系江西省作协会员,上饶市作协理事,地方文史研究学者)
胡琪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