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报道 > 《玛纳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英雄史诗,《民族画报》镜头里的文化传承 >> 正文

《玛纳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英雄史诗,《民族画报》镜头里的文化传承

2022-07-15 民族画报综合报道

2022年7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新疆历史文物展》,观看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并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称赞他们的表演非常有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川汇流而成。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

《玛纳斯》说唱展示现场。(总台央视记者 石伟明 摄影)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共有8部18卷、23.4万多行,比古希腊荷马史诗还要长十几倍,与《格萨尔》《江格尔》并称“中国三大英雄史诗”。2006年,《玛纳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玛纳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玛纳斯》通过动人的情节和优美的语言,生动讲述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保卫美好家园的故事。

《民族画报》自创刊以来,一直关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策划了《玛纳斯》专题报道。较早的一篇文章刊登在《民族画报》1979年第12期,内容聚焦的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的“大玛纳斯奇”朱(居)素甫·玛玛依(2007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玛纳斯代表性传承人)为保护、传承和传播《玛纳斯》所作的贡献。《玛纳斯》现存最完整的版本就是在朱(居)素甫·玛玛依演唱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民族画报》1979年第10期刊发的《朱(居)素甫·玛玛依和<玛纳斯>》。

40多年来,《民族画报》对《玛纳斯》进行着持续的关注和报道,让英雄玛纳斯的英勇故事代代相传,让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熠熠生辉。

《民族画报》2017年第12期封面。图为阿合奇县色帕巴依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利用假期学习库姆孜(库姆孜是《玛纳斯》的伴奏乐器)。
《民族画报》2017年第12期刊发的《缘起玛纳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民族文化保护》。
《民族画报》2021年第5期刊发的由中央歌剧院创作的《传唱千年的英雄赞歌<玛纳斯>》。

《玛纳斯》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离不开党和政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挖掘和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投入大量保护经费,确保玛纳斯各项传承保护工作有效开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新疆各级政府加强了对《玛纳斯》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先后成立了新疆文联《玛纳斯》研究室、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玛纳斯》保护研究中心及一些县级《玛纳斯》保护中心,建立老中青结合的传承人队伍,每年利用寒暑假期在文化馆、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举办文化传承培训班。2013年,新疆师范大学成立我国最大的《玛纳斯》研究基地——《玛纳斯》研究中心,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国内《玛纳斯》传承人及传承作品进行抢救性保护。

阿合奇县传唱《玛纳斯》的老艺人。(约提克尔·尼加提 摄影)
阿合奇县哈拉布拉克乡《玛纳斯》博物馆里,人们在翻阅有关玛纳斯的作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人员在阿图什市哈拉峻乡挖掘整理《玛纳斯》。
《玛纳斯》在柯尔克孜族群众中家喻户晓,草原、毡房都是传唱场所。

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唱千年的文化瑰宝《玛纳斯》成为“一带一路”上民心相通的桥梁,现已有俄文、德文、英文、法文、土耳其文、日文等多种译文版本出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江苏省选送的舞剧《英雄•玛纳斯》亮相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图为第一幕《血色巨子》剧照。(民族画报记者 鹰鸽 摄影)
群众和《玛纳斯》演唱大师朱(居)素甫·玛玛依同台表演。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保护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保护好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就是守护好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民族画报》对《玛纳斯》长期所做的专题报道,用镜头展示出了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

(部分文字来源于新华社、中国民族报,未署名图片均为民族画报资料)

胡琪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