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壮丽征程 > 湖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凝心聚力共创美好生活 >> 正文

湖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凝心聚力共创美好生活

2022-07-19 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供稿

从“半条被子”的军民情深到“通道转兵”的战略转移,从“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坚定信念到桃源县枫树乡600多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发生在三湘四水的民族团结故事源源不断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潮流。湖南省少数民族人口668.5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06%,长期以来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年5月,“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干部群众感谢中国共产党,让全村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考察时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

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上来,扎实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湖南新篇章。

“八百里洞庭碧波荡漾,这里有维吾尔族的第二故乡,六百年迁徙,六百年融合,亲如一家血肉相连……”这是在桃源县枫树乡传唱的歌曲,生动描绘了当地汉、维吾尔、回等民族600多年同甘共苦、和谐共居的历史和当下幸福生活。枫树乡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当地各民族经过6个多世纪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了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是湖南省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在枫树乡,各族群众嵌入式居住和生活,交到了知心朋友、做成了和睦邻居、结上了美满姻缘;大家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大家一起耕耘劳作、一起为生活打拼、一起面对困难挑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在张家界市桑植县,有白族先民700多年前由云南大理迁徙而来,与当地的汉、土家、苗等民族长期和谐相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正是当地各族群众共同创作、传承的文化精品。历经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血与火的洗礼,赓续红色文化基因的桑植民歌,如今又成为湖湘儿女代代相传的红色经典与精神财富。

麻阳苗族自治县冰糖橙喜获丰收,成为群众的“致富果”。

绣娘们交流手工刺绣技艺,传承民族文化。

湖南省以“精准扶贫首倡地”的责任担当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快乡村振兴。如今,全省民族地区24个县市区全部脱贫摘帽,25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步伐,为湖南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夯实了物质基础。2021年底,张(家界)吉(首)怀(化)高铁顺利通车,至此湖南省14个市州形成高铁快速交通圈,武陵山区完全迈入高铁新时代。民族地区优势特色产品凭借通达世界的物流网实现商品增值,今年1月6日,“怀化-老挝”国际班列首发,10万公斤冰糖橙经贵阳、昆明直达老挝万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惠农资金扶持了13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民族地区拥有了112家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地方特色经济蓬勃发展。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矮寨大桥的建成,使武陵山片区实现县县通高速。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的猕猴桃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图为新采摘的杨梅正在被分拣、装箱,发往全国各地。

利用现代化工艺生产的民族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随着《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南省民族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推进湘西地区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意见》的稳步实施,湖南民族地区将在区域协调发展大战略中,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出新贡献。

“十三五”期间,湖南不断创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将选送优秀干部援疆援藏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选派各类援疆援藏干部人才2000多人,累计投入援疆援藏资金28.8亿元,帮助当地建成一大批医院、学校、富民安居住房等惠民利民项目。同时,成功探索推广了颇具湖湘文化特质的“院包科”“联校联班”“红石榴”“1+1湘吐同心工作室”等结对模式,开办韶山初中代培班、湖南第一师范山南师范生代培班、周南援疆班等,得到受援地干部群众的高度称赞。援疆援藏干部回湘后成为各行各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宣讲员,为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增添了新活力。

总投资5亿余元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禾库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安置区的少数民族搬迁户入住新房。(郭立亮 摄影)

湖南龙德晟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大圩分公司的工人正在组装产品。这些工人系江华瑶族自治县东冲河村易地搬迁户,就近就业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进入新时代,湖南省全面部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湖南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全省累计创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和教育基地219个,近1300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受到国家级、省级表彰,一批批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为顺应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湖南省建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及流入地和流出地对接协调联动机制,有序推进民族地区与各地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政府相关部门鼓励和支持省内企事业单位面向民族地区招收员工;教育主管部门支持省内高校、职业院校面向民族地区扩大招生规模,扶持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在湘就业创业;长沙、株洲、湘潭等市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活、工作、学习方面存在的困难,许多“新湖南人”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社会治理,营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

湖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化新疆班、西藏班办学模式改革,推进各族学生合校就读和混班混宿、互帮互学,让孩子们共同学习生活、成长进步。近10年来,湖南承办的新疆班、西藏班、预科班常年在校生人数保持在1000人左右,涌现出“56度中南工作室”“切糕王子”等一批促进民族团结的模范集体和个人,不断巩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盛世中华,国泰民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湖南牢记“国之大者”,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凝聚做好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推动新时代湖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贡献湖南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苗族鼓舞气势恢宏。

康梦婷 编辑 胡琪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