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报道 > 大运河何以成为历代王朝兴衰的生命线?|道中华 >> 正文

大运河何以成为历代王朝兴衰的生命线?|道中华

2022-10-11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本文内容来源“道中华”公众号文章《大运河何以成为历代王朝兴衰的生命线?》,点击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2500多年来,大运河的开凿、发展与兴盛的历程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持续演进史,也是中华文化不断丰富、联动、升华的历史。

大运河的故事。(视频版权归中新宁夏所属)

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世界性文化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展现巨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工程。

2014年6月23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中华先民千年智慧与持续创造的结晶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巨型人工运河。它起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隋唐时期,繁荣于两宋,兴盛于元明清,衰落于清朝末年。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邗城引江水北行至末口入淮河,将江、淮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成为中国大运河的滥觞。

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为大运河的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西汉时期,沟通全国的运河体系已初步形成。东汉时期,都城洛阳成为当时全国的水运中心。东汉末年,曹操建立起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平原水运网络。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连接了关中及华北、黄淮和长江下游三大平原,发达而完善的运河系统为唐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提供了优越条件。北宋建都开封,大运河成为都城的生命线。元朝定都北方长城脚下的大都。为解决南方粮食和物资北运问题,元政府对隋唐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使京杭大运河首次实现全线贯通。明代的大运河路线与元代基本一致,主要进行了一些局部建设和调整。

大运河衰落于清代晚期。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京杭大运河被拦腰截断,淮南运道受到较大影响。

在苏州市吴江区拍摄的京杭大运河,过往船只在河道内行驶。(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影)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大运河航运水利事业,使其运输能力大为提高。21世纪初期,随着大运河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申遗的成功,加上南水北调工程的进行,大运河迎来了新的春天,其文化与生态价值得以呈现,古老的大运河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经典符号

纵贯南北、连通大江大河的大运河,实现多文化板块的有机融汇,促进了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造就了兼收并蓄的恢宏气度和包容开放、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统。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大运河的独特价值首先在于其政治文化功能。大运河自建设之初,就具有联通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实现国家政治目的的作用。服务于国家政治中心和国土统一,是大运河最为重要的文化与文明贡献。

当然,决定大运河成败的还有两种强大力量,一是广大的劳苦百姓,二是具体主持运河开凿和运营的工程专家与技术官员。以隋代为例,仅开凿通济渠就征发民工100多万人;开凿山阳渎,征用民工10多万人。其他历代王朝为开挖、疏浚大运河,无不动用数以十万、百万计的民工。可以认为,大运河是在无数劳苦大众的血汗和牺牲中完成的。至于工程专家和技术官员,我们熟知的有伍子胥、徐伯表、陈敏、陈登、郭衍、宇文恺、裴耀卿、刘晏、刘蟠、郭守敬等,他们中许多人为了运河工程付出了毕生精力,功垂青史。

航拍江苏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影)

大运河也是塑造城市、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除了六大古都之外,大运河直接催生了扬州、淮安、泗州、济宁、临清等名城,繁荣了宁波、绍兴、嘉兴、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徐州、沧州、德州、天津、通州等重要城市,造就了大运河城市带和经济带。粮食、丝绸、食盐、瓷器、紫砂、木材、砖瓦、药材、茶叶、工艺品、书籍等顺着大运河而流通,滋养了一座座运河城市的商业和民生。许多运河城市中会馆众多,扬州、淮安一带的盐商凭借运河创造了”富可敌国”的奇迹。

大运河本身既是文化的结晶,也是文化传播的纽带和文化创新的温床。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大运河上流淌、交会,融合为各具特色又彼此包容的文化百花园。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明清小说,更是在运河一线被文人墨客创作、吟唱。

运河沿线的饮食文化也十分兴盛,从京菜到鲁菜,从淮扬菜到杭帮菜,可谓运河美食天下闻。至于运河沿线的传统工艺更是精美绝伦,无数工艺精品走进宫廷,有的成为今天的故宫珍宝。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曾专门著书,书名就叫《大运河漂来紫禁城》。

5000古代中国的大运河也是世界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大运河一端连通海港城市,一端连接内陆丝路城市,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水上大通道。在印尼海域发现的唐代”黑石号”沉船,专家们认为它的始发港是大运河沿线城市扬州,而其出水的8万多件文物生动地诠释了大运河是如何把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物产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联接在一起的。

传承创新中华文明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廊道

大运河水,延绵流淌,千年不息。时至今日,尽管大运河的某些功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却历久弥新、更加凸显。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而成为世界性的中华文化标识。

从文化特质、民族性格和国家形象来说,它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写照,内含着”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海纳百川”的文化取向、”和而不同”的民族性格,立体化地呈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困苦、建设美好家园、谋求协同发展的文明追求。

大运河北京通州段。(中新社记者 张煜欢 摄)

今天,中国大运河依然是我国联通世界的文化廊道,是展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精神的文化载体。全球51个国家拥有500多条运河,涉及3000多个运河城市,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秘书处常设于中国的扬州。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可以通过”运河”这个世界共有的文化符号讲好运河与人类命运的故事,讲好中国大运河与世界其他国家运河及运河文化的故事,在求同存异中推进跨文化理解,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国际合作。

(原文于2021年3月19日刊发在《中国民族报》,内容有删减。作者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潘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