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冼夫人为何被周恩来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一身经历过梁、陈、隋三朝,始终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繁荣与稳定,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隋书·列女传》与《北史·列女传》均记载了她的光辉事迹。
史书记载冼夫人出自“高凉冼氏”,所谓的“高凉”在现今的茂名高州长坡镇一带,在以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古郡县。而冼氏作为高凉当地的大姓,一直以来便是俚人的首领,为了保持家族的势力,联姻成为了当时重要途径,于是在冼夫人早年便嫁给了当地高凉太守冯宝,博取了较为深厚的政治背景。
冼夫人积极主动吸收中原文化,倡导俚人“守礼崇信”,禁止部落之间及其对官方的攻击,结束了征战不断的混乱局面。最终在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政府在岭南设置高州、罗州等州县时,冼夫人以此为契机,要求朝廷在海南岛等地设置崖州,并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梁太清元年(548年)爆发的侯景之乱,是影响整个南北朝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为冼夫人的崛起提供了契机。广州都督萧勃征召兵马援助建康时,高州刺史李迁仕也蠢蠢欲动,意图占据大皋口作乱,为了补充兵力,他征召冯宝前往。冼夫人深谙国家制度,指出朝廷法令,作为刺史不得无故征召太守,而李迁仕此举无疑是想要骗你去谋反。冯宝不解地问道何故?冼夫人极具洞察性地指出:“李迁仕在被征召前往援助台城时,故意推脱自己生病不去,现在却铸造兵器,聚集人马,然后召唤你前往,倘若你去便会被留作人质,夺取你的将士,因此你现在应当静观事态的发展,暂时不要前往。”
等过了几天后,冼夫人的话得到应验,李迁仕果然起兵造反,派遣主帅杜平虏兵侵赣石。面对强敌,冼夫人为丈夫出谋划策,派遣使者以卑躬屈膝的态度为入侵者送上厚礼,麻痹敌人,使得他们不再防备,从而趁此际一举歼灭了对方。李迁仕逃跑后,败守宁都。冼夫人得以带兵与陈霸先在赣石会和,见面回来后,冼夫人在丈夫冯宝面前盛赞陈霸先,认为他非常得民心,一定能剿灭贼人,应该支持他。
天不假年,冯宝死后,岭南大乱,冼夫人发挥自己宽政爱民的本领,将当地治理地井井有条。陈永定二年(558年),冼夫人派遣九岁的儿子冯仆率领当地诸位首领前往丹阳朝见了陈武帝陈霸先,由于双方过往深厚的交情,冯仆被任命为阳春郡守。后来广州刺史欧阳纥密谋造反时,劝说冯仆前往高安一同作乱,而冯仆尚在犹豫之中,于是派人问冼夫人的意见,冼夫人说:“我家两代素来忠于朝廷,不能因为爱惜你就有负于国家。”于是发兵坚守领域,带领百越酋长迎接朝廷派来的将军章昭达,而欧阳纥忽然听到章昭达到来的消息,顿时惊慌失措,在洭口驻扎军队,聚沙石于竹笼以阻官军。章昭达命士兵衔刀,水中潜行,砍坏竹笼,发大舰趁流突冲,最终敌军大败,章昭达生擒欧阳纥,送到京师,广州平定。冯仆也因听从母亲的意见,受到冼夫人功勋的荫蔽,被封为信都侯,加授“平越中郎将”,转任石龙太守。皇帝单独下诏,命使者持节册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赏赐鼓吹、旌旗、节符等于刺史一样级别的仪仗。
而后冯仆亦死,陈朝灭亡,岭南诸郡一同加封冼夫人为“圣母”,以她为主,保境安民。等到隋文帝杨坚派大将韦洸安抚南越时,陈朝大将徐璒拒守于南康,韦洸到了岭南徘徊不敢进入。为了安抚冼夫人,晋王杨广拿出了冼夫人当年送给陈后主的扶南犀杖以及信件,告诉冼夫人陈朝灭亡了,让她归附隋朝。冼夫人看到犀杖,确认陈朝灭亡后,聚集诸位首领整天痛哭,并派遣孙子冯魂率人迎接韦洸。隋文帝杨坚册封冯魂为仪同三司,册封冼夫人为宁康郡夫人。
但隋朝对岭南的控制并非如此顺利,不久番禺人王仲宣就发动叛乱,将韦洸包围在广州城中。冼夫人派遣孙子冯暄率人救援,但冯暄却因与王仲宣的部将陈佛智交好而按兵不动,冼夫人大怒,派人将冯暄关到州狱之中,另外派遣孙子冯盎出兵斩陈佛智,与鹿愿军会师一起平定了王仲宣的叛乱。为了避免岭南再生事端,等到朝廷使者裴矩巡抚诸州时,冼夫人亲自披甲乘马,张锦伞,领彀骑保护裴矩。于是南越诸地方首领如苍梧的陈坦、冈州的冯岑翁、梁化的邓马头、藤州的李光略、罗州的庞靖等人都来参谒,并在冼夫人命令下,将统管所属部落归顺隋朝,岭南地区再次获得安定。
隋文帝杨坚听到消息后对冼夫人的英勇才略十分惊叹,他下令拜冯盎为高州刺史,赦免冯暄的罪行,并拜为罗州刺史,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可调动部落六州兵马,并在危急的时候,准许冼夫人发动兵马便宜行事。杨坚还下敕书褒扬了冼夫人,独孤皇后也将平时穿戴的首饰及一袭宴服赐与了她。于是冼夫人将梁、陈、隋三代所赐的宝物各藏于一库。每年举行大会时期摆放在庭中,用以训诫子孙,要求他们“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后来番州总管赵讷为官贪虐无度,导致土著部落的人屡有逃亡,鉴于此,冼夫人让长史张融上书朝廷揭发赵讷的罪状。隋文帝派人调查得到赵讷贪贿的证据,将其依法惩处,并降敕委命冼夫人招抚逃亡的人。于是冼夫人带着诏书亲自巡抚各地州县,所到之处,都归顺朝廷。隋文帝再赐冼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追赠冯仆为岩州总管、平原郡公。仁寿初年,冼夫人逝世,皇帝赐物一千段,给她加谥号为“诚敬夫人”。
有关冼夫人形象最早的记载当为《隋书》,而后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年间的《北史》,冼夫人的记载则源自李延寿据《隋书》刊削而成,到了宋朝司马光在修撰《资治通鉴》亦是剪裁《隋书》,这三种大体构成了早期冼夫人的形象。不过从《隋书》到《北史》再到《资治通鉴》,随着史家编撰手法与取向的不同,使得冼夫人的形象出现变化。
《隋书》中冼夫人的形象主要是“功行”,从《隋书》大幅收录的《隋文帝赐谯国夫人诏》中可见在唐初史官的编撰思想中,冼夫人之所以能够入传,主要得力于她多次帮助朝廷镇压各种叛乱,维护了王朝的统治。这种取向也是在唐初天下甫定时,希冀配合修史从而稳定统治的手段。
到了《北史》,李延寿则大幅删削了冼夫人的战争经历,如高州刺史李迁仕之乱,平定王仲宣叛乱等,反而突出的是冼夫人的“德行”,特别是她作为妻子、作为母亲、作为祖母,如何帮助丈夫、儿孙的过程,这表明在李延寿那个年代,天下业已稳定,李延寿将冼夫人事迹修撰进《北史》,主要是为了倡导教化之目的。
而到了《资治通鉴》,司马光在取材时,则更偏向突出冼夫人的政治色彩。如在卷一六三、一六七、一七〇等处,主要表现出冼夫人如何足智多谋,善于布局作战,又如何树立朝廷在南越地区的威严及忠心朝廷的过程,而对冼夫人德行、家庭较少记载,这亦反映出《资治通鉴》作为司马光写给帝王的教科书,本身的意识形态就是为了总结历代政治得失,为当朝者提供借鉴。经过唐宋文献的整理,构建起了冼夫人作为一个忠君爱国、德化四方的形象。到了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东通志初稿》、嘉靖四十年(1561年)《广东通志》、《(万历)广东通志》等依旧取材上述史书,使得冼夫人的形象逐渐进入民间,最终家喻户晓。
罗亮,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政治史、藩镇史、历史文献学等。
潘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