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真情和汗水播撒在乌蒙大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扎实推进定点帮扶工作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的沈家沟村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深处,居住着汉、彝、回、壮、瑶、苗、哈尼、蒙古等民族,过去是一个吃不饱、穿不暖、住土房、行路难的深度贫困村。2018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始定点帮扶沈家沟村,一批批驻村工作队员把真情和汗水播撒在乌蒙大地,与沈家沟村各族群众一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绘就出一幅幅民族团结筑同心、乡村振兴共发展的美丽画卷。
积极履职,真抓实干帮扶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沈家沟村2020年底实现了全村505户贫困户1949人全部脱贫,2021年底人均纯收入增至13441元。在沈家沟村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工作队“驻”进心里,“帮”出实效,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树立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的良好形象。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第一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夏正云,2018年12月在去第二村民小组看水源点的路上,开车掉进了沟里,导致肋骨骨折,手术后还没来得及充分休息,就又投入到了繁重的扶贫工作中。第二批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云南厦门商会赞助沈家沟小学,向每位在校学生各捐赠一套校服、一个书包,让每一位孩子切实感受到了驻村工作队的爱心。第三任驻村工作队帮助村委会购买了20万元的垃圾车,安装了10万元的路灯。现任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各方为沈家沟村樱桃找销路,联系企业加工樱桃果酱,在促进农户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旅游。
2020年12月,沈家沟村被命名为昭通市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1年8月,沈家沟村党支部被云南省委组织部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2021年12月,沈家沟村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三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沈家沟村的十余个自然村沿河分布,依水而居。过去,这里交通不便,一座狭窄的危桥是沈家沟村唯一的跨河桥,一到夏秋季节河水暴涨淹没桥面,群众出行困难。在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协调下,经多方筹措,共计整合财政资金439万元用于危桥重建。蒋家湾大桥建成通车实现了各类车辆安全通行,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2022年3月28日,蒋家湾大桥被正式命名为民族团结“连心桥”。
近年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共计协调投入扶贫资金1323万元,实施了“七改三清”项目,建设了村卫生室、杜家梁子畜厩,修建了蒋家湾大桥,改善了党群服务中心。驻村工作队与乡、村两级干部走村入户,认真了解民情民意,帮助群众纾难解困,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齐心协力,走向共同富裕
每年5月,走进青岗岭乡沈家沟村,满树如红玛瑙般的樱桃果实给村民带来增收致富的希望。沈家沟村种植樱桃已有30年历史,全村900余户人家有半数都种植樱桃,樱桃产业也成为了沈家沟村目前最具优势的特色产业。
2022年入夏,沈家沟村的樱桃迎来大丰收。但当地遭遇连绵阴雨,如果不及时采摘将导致丰收不增收。面对这种情况,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工作队联合青岗岭乡共同举办“樱桃节”,动员全乡各族群众支持沈家沟村樱桃销售,大营村到沈家沟村摆摊设点制作各种鲜美可口的回族美食,乐德古村和白沙村的歌舞队表演彝族歌舞营造出热闹欢乐的氛围,沈家沟村群众高兴地说:“这个樱桃节,比过年还要热闹。”今年,沈家沟村樱桃种植户户均收入达5000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0%。
在驻村工作队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沈家沟村还积极筹划建设樱桃交易批发市场,规划修建3公里的樱桃采摘观光步道,开发樱桃果酱、樱桃饮料等系列产品。小小樱桃果托起了沈家沟村走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在沈家沟村的广场上,有一座“思源亭”,村民们都喜欢来这里聚聚聊聊,休憩放松。“我家门前有条小河,名字就叫洒渔河哟,河水清清,烟柳依依,樱桃熟了,盼客来哟……”这首村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唱出了大家的心声。一春耕耘一秋实,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帮助沈家沟村旧貌换新颜,把幸福镌刻在了各族群众心中。
(作者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沈家沟村工作队第一书记)
潘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