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赐予萨迦法王八思巴的铁盔甲长啥样?
先秦时期,主要用皮革制造,称甲、介、函等;
战国后期,出现用铁制造的铠,皮质的仍称甲;
唐宋以后,不分质地材料,称甲、铠,或铠甲连称。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萨迦法王铁盔甲,是元世祖忽必烈赐予西藏萨迦法王八思巴的物品,为军事防护装具。
萨迦法王铁盔甲主要由头盔和身甲两部分组成。其中,头盔为钢质,直径23.5厘米,后高40厘米,由6瓣弧形钢片卯榫焊接而成。盔顶部立有缨管。头盔下围是皮条串制的铁甲片盔搭、织锦缎与皮毛缝合的颈甲、织锦护耳组成。甲身长80厘米,胸围112厘米,上窄下宽状,两臂及领口处留空,呈背心状。通体用皮条将铁甲片穿编、连缀而成,甲片横向为左片压右片,纵向为下排压上排。因甲片状如柳叶片排比组联,所以称柳叶甲。柳叶甲自上而下有10圈甲片连接,为甲身10属。颈甲、护耳和裙甲为织锦与皮毛缝合而成,织锦以黄、红、蓝、绿为基色,有牡丹、菊、云纹、宝相花等图案纹样。
八思巴(1235—1280)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萨迦”,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由于该教派在萨迦地方弘法,故称萨迦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历代萨迦派首领均出身于西藏的昆氏家族。萨迦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实力最为强盛的教派之一,直至14世纪中叶,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帕竹噶举教派取代萨迦派在西藏的统治地位。
八思巴幼时师从伯父萨班·贡嘎坚赞学习佛法。1244年随伯父至甘肃会见蒙古王子阔端。1251年,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去世,临终前他将自己的法螺和衣钵传给八思巴,并将众弟子托付,八思巴成为萨迦寺主持和萨迦派教主。1253年新年时,忽必烈召见了八思巴,请求其传授灌顶,赐给八思巴刻有“萨”字、镶嵌有珍宝的羊脂玉印章,尊其为“上师”。忽必烈从八思巴处获得信仰,皈依佛法。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帝位后,封萨迦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授为“灌顶国师”,封为大宝法王。由此,萨迦第五代祖师八思巴被称为萨迦法王。
八思巴不仅是帝师、国师,处理西藏事务的高级顾问,也是元朝中央政权的一名高级官员、西藏地方政权的代表。1264年,忽必烈在中央政府中设立总制院(到1288年改名为宣政院),授八思巴兼管院务,掌管全国的佛教事务,以及西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八思巴既领天下释教,又统领藏传佛教各派寺院和僧人,标志着对西藏实行的是政教结合、僧俗并用的一种行政体制。1265年八思巴返回西藏后,将西藏各个地方政教势力管辖范围划分为千户和万户,委任各政教首领担任千户长和万户长,归属萨迦地方政权管理。元代中央政府在西藏不仅建立了行政机构,设立官僚体制,还通过委派官吏,清查户口,规定赋税差役,建立驿站等措施,促进了西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西藏建立萨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权,萨迦派势力大增,其寺院及势力从康巴扩大到安多各地。萨迦法王八思巴在任国师、帝师期间,元王朝国家统一,社会比较稳定,西藏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是西藏历史上科技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盔甲,也称甲胄、铠甲,是人类在武力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盔指保护头部的防具,甲主要用于保护胸腹的脏器。铠甲起源于原始社会以藤、木、皮革等原料制造的护体装具。
商周时期,主要使用皮甲。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在车战中与盾一同使用。战国时期,皮甲和青铜甲同时使用。到了汉代,铁制的金属铠甲取代了皮甲。南北朝时期,随着战争中骑兵的出现,适于骑兵装备的胸前有两片板状护胸的铠甲极为盛行,后逐渐成为铠甲中最重要的类型。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有金属甲、布甲、木甲、锁子甲、马甲等类型,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宋代主要以重型铁甲为主。元代的铠甲类型主要有柳叶甲、铁罗圈甲、皮甲、布面甲等。柳叶甲由柳叶状的小铁片编缀而成,十分细密,其优势是通过增加甲片数量可提高防护能力。
清代盔甲种类繁多,所穿盔甲均有严格规定,不可逾越。按质地和功用可分为铁叶盔甲、棉质盔甲和锁子甲三种。清中晚期以后,随着火枪火炮的广泛使用,出现了战袍(即在厚衣服内挂甲片)等防御工具,厚重的金属护身的盔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铠甲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战备物资,在战争中,拥有铠甲的质量和数量对军队的战斗力、封建皇朝的巩固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帝王,既重视提高铠甲制造的能力和品质,又严令“禁甲不禁兵”。从材质、制造技术、形制等方面看,萨迦法王铁盔甲确为元代柳叶甲的典型代表,其颈甲、护耳和裙甲中织锦缎的装饰使用,是军用防护装具中少见的,证明了其物主地位的尊贵。从其历史背景、社会影响看,萨迦法王铁盔甲作为元朝皇帝的御赐物品,不仅是汉族、蒙古族、藏族等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反映,也是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见证。
(陶颖,系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文中图片均由作者供图。)
卢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