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枚三种文字制作的清代官印,讲述了西双版纳的前尘往事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枚官印,它曾见证了一个存续了500多年地方土司官府的一段历史时光。这枚由满、汉、傣三种文字制作的清代官印,边长8.4厘米,通高12.1厘米,印面呈长方形,圆柱形钮,铜质,重1700克。印身刻有汉字“清道光十五年正月”“道字一千二百五号”“礼部造”等文字。这件铜印是改土归流之后清朝道光皇帝颁赐给车里宣慰使的官印,现藏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是《礼记·王制》中的话,说明了羁縻政策发端于先秦时期,后来成为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土司是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西北、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分封的各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始于元朝。明代“踵元故事,大为恢拓”(《明史·土司列传》序)。明朝在中国西南边疆和中南半岛设置三宣六慰,三宣指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六慰指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和老挝宣慰司。清代又在明制的基础上稍加损益。土司官职分文官和武官,武官按等级分为宣慰、宣抚、安抚、招讨、长官诸司;文官(土官)分为总管、土府、土州和土县等。这些官职,除“总管”仅元代设置外,其他官职名称明、清两代一直沿用。车里也写作彻里、撤里,在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先秦时属“西南夷”范围,秦汉为滇越地域,两汉先后是益州郡、永昌郡属地,唐宋属南诏、大理国管辖。元朝设彻(车)里路军民总管府,明清为车里宣慰使司。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勋将其辖区划分为12个行政单位,称为十二版纳。民国初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后建立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1月23日建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1955年6月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车里宣慰使,傣语称“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是西双版纳的最高领主和统治者。其历史源远流长,从1384年第一位车里宣慰使算起,共传袭41世,一直存续到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历史上留存时间最长久的宣慰级土司。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各部,建立勐泐政权,称“景龙金殿国”。以“天朝皇帝为其主”,向中原皇帝进贡并受其封号。南宋曾授予“虎头金印”。元朝至元中,元世祖置车里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八世召片领刀坎归顺,改置车里军民府,以刀坎为知府。十七年(1384年)改置军民宣慰使司,刀坎为第一任宣慰使。治所在车里(今景洪),辖境位于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天启七年(1627年)被废,清顺治末年复置,下辖12个版纳。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归流,江内六版纳(思茅、普腾、整董、猛乌、六大茶山、橄榄坝)划归普洱府管辖。江外六版纳归车里宣慰司管辖。
宣慰官印是朝廷授予土司权力的凭证,是土司“统摄”其部属的权力象征,故朝廷和土司对此都极为重视。内地封建中央王朝给车里土司颁发官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从1160年宋朝赐予“虎头金印”起,到元明清时期宣慰使司印,历代都赐有印信。明代土司任命后,朝廷即赐予印章、冠带及诰敕等信物。据《明史·职官志一》礼部记载:正三品以上官员为银印,从三品以下则为铜印。土司最高一级的宣慰司为从三品,故只赐铜印;而铜印的大小、厚薄则按其品级不同而有所区别。《大清会典》卷十二载:“凡土官之职,皆给以印信号纸,土府厅州县则加以印。”印制效仿明朝,赐予铜印。清代官印内容和形式多随明制,左右两侧多铸有制造年月、编号,目的是为了登记存案、备查。印背一般除用汉字刻印文及“礼部造”字样外,另外还增刻同一内容的满文,甚至还有民族文字。这枚道光年间颁发的车里宣慰司铜印,就是由满、汉、傣三种文字组成。
从此印的颁发时间上看,是在清道光十五年,也就是1835年。道光皇帝(1782-1850年)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在位时间是 1820—1850年,享位30年。这中间并没有改朝换代,为什么会颁发此枚车里宣慰司铜印呢?
说到此印的主人和道光皇帝颁发此印的原因,不得不提到土司官员的产生方式及傣族历史上的一段往事。
历代土司都实行世袭制,一般由长子承袭。但是,若土司犯罪,则不准亲子承袭,需另择族众拥戴之人。查阅车里宣慰使世系,1835年在位的车里宣慰使是刀正综,而刀正综并不是上一世宣慰使刀绳(纯)武的长子。那他们俩是什么关系呢?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嘉庆七年(1802年),车里宣慰使刀太和死时,由年仅2岁的儿子刀绳(纯)武嗣职,清廷命其叔叔刀太康代行宣慰使职务。次年,发生了长达6年的缅甸木梳军与景迈地方土兵的战争,致使民众背井离乡。至1818年,清廷正式委任刀绳武为车里宣慰使。又因木梳王太子率师至车里,欲强刀绳武赴阿瓦朝觐。刀绳武不愿臣服于外,托辞职守,遣刀太康代往。缅王遂委任刀太康为缅方宣慰使,这一离间行为,致使叔侄两宣慰使为争权位产生对立。
道光二年(1822年),刀绳武在与刀太康所引木梳军对抗中,兵败橄榄坝被擒。道光五年(1825),清廷遣使赴缅将其索回,置于思茅。十三年(1833年),刀绳武在没有清政府授意的情况下,再次结兵攻打刀太康,然而并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因未遵守清命,1834年5月被革职。刀绳武携印潜逃,后死于勐梭。在此情况下,刀太康将长子刀正综过继与刀太和为嗣,并上书清廷请封。道光十四年(1834年),清朝廷委任刀正综为车里宣慰使。道光十五年(1835年)颁发铜印。便是此印。
由此可见,这枚“车里宣慰使官印”,作为中央王朝与地方政治关系的历史物证,不仅体现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边疆地区对清中央政府和国家的拥护,还见证了西双版纳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的历史事实。
(冯昆思,系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文中图片均由作者供图。)
卢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