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展现“史传雄心”,吴仕民文学作品研讨会在汉举行
3月25日,“吴仕民文学作品研讨会”在湖北大学举行,与会者高度评价了吴仕民先生的系列作品表现出“史传雄心”,志在为中华民族文化史和交融史提供佐证与记录。
吴仕民出生于1951年,江西余干人,长期从事民族工作,曾任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是知名的民族学家,著有多部学术专著。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吴仕民始终坚持读书和写作,已出版《铁网铜钩》《旧林故渊》《佛印禅师》《御窑重器》《剽牛立碑》等5部长篇小说,深受读者喜爱,引起学界的关注。
研讨会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大学文学院、《中华文学》杂志社共同主办。来自高校、文学社团、文学杂志社、新闻媒体的10多位专家、学者对吴仕民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中华文学》杂志社社长、湖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杨如风介绍,《剽牛立碑》深度挖掘和生动呈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御窑重器》绘制了一幅中国瓷业画卷,展示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佛印禅师》填补了以禅师为主角的当代历史长篇小说的空白;《旧林故渊》刻画了人类在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理性抉择;《铁网铜钩》书写了一部气势恢宏的鄱阳湖史诗。
杨如风认为,吴仕民先生的文学创作既富有个性风格,又具有宏大叙事的广度和深度,呈现出纪实立场与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与文化彰显、另辟蹊径与文学关照、生态语境与诗意表达、家园书写与史诗价值五个层面的鲜明特点,着力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逻辑里重返历史和生活的现场,进而为中华民族文化史和交融史提供佐证与记录,彰显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切和地域文化的寻根。
“系列作品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与现代、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探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品立意高远、注重群像刻画,其多题材、大跨度的写作,展现出史传雄心”,湖北大学文学院刘川鄂教授十分感佩吴仕民的人文情怀、社会情怀、家国天下情怀。
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罗义华教授表示,吴仕民的作品始终亲近乡土,关怀世道人心,书写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吴道毅教授认为,吴仕民先生作品题材多样、各具特点,内容丰富动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
“系列作品体现出一种开放性的文体意识——打通文史哲,具体表现为打通了人学与名物两大传统,杂糅了聚焦体与笔记体。”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朱旭认为,因为有深厚传统文化的加持,其艺术价值很有纵深度。
“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站在大人文的高度体察、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旧林故渊》堪称自然环境和人类命运的交响曲,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寄托着作者对人类工业化、商业化的忧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文化传播教授程韬光如是评价。
武汉理工大学文学院叶琼琼教授认为,吴仕民先生的作品文体综合感很强,兼具散文、小说、诗歌的意味;作品构思精巧,既具有浓郁的诗意,又具有强烈的传统小说叙事色彩。
研讨会由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鹏飞教授主持,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现代诗工委主任易飞与罗义华教授分别主持了上、下半场的研讨。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黄柏权教授在总结发言时表示,吴仕民先生强烈的弘扬历史文化瑰宝的责任担当,令人敬仰,与会者以老中青、多学科相结合,全面系统地回顾、研讨他的作品,其目的是发扬光大吴先生礼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专家发言摘录:
《旧林故渊》的生态意识和社会价值、群像塑造、地域特色和民族性、乡村美学价值和诗意表达令人击节叫好。
——《中华文学》杂志社主编阳春
《御窑重器》实际展现的是国运、瓷运、人运的交织,作者将正史和野史糅合得很好,从而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可读性。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黄晓华
《佛印禅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佛理、禅理很好地表达了出来,并以历史骨架为基础,通过适当的想象来补充细节,作者对两者的把握恰到好处。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黄光辉
吴仕民先生的系列作品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和人文关怀精神,书中频繁出现的四言句式是其作品的突出特点,它增强了小说语言形式上的美感。
——湖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程胜
卢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