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传说何以在中国西南广为流传?
鲁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也是不断传奇化、符号化的中华文化标志。近年,以鲁班的“大国工匠”形象为依托而在多个国家设立的“鲁班工坊”,搭建起中国制作文化和工匠精神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值得注意的是,鲁班不仅是中国制造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传说、民俗仪式、民族信仰的共同链接,是中华民族交往交融交流的典型案例。
▲2022年2月18日,马达加斯加鲁班工坊在塔那那利佛大学理工学院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我国在非洲设立的第10个鲁班工坊正式投用。(图片来源:鲁班工坊官网)
近期热播剧《唐朝诡事录》,随着幻术杀手沙斯骑着木鸟、飞上参天楼,最后被乱箭射死而画上句号。“木鸟”这一颇具文化想象力的飞行工具,并不是小说的原创,而是有着历史原型。《墨子·鲁问》早就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是谁呢?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鲁班。
01 鲁班传说
鲁班又名公输般,是春秋时期鲁国著名工匠。在《礼记·檀弓》和《墨子》中,较早记载了鲁班的发明事迹。相比于历史典籍中的文字记载,民间流传的鲁班传说更为多样、丰富。也正是凭借历代口耳相传的鲁班传说,塑造出一个妇孺皆知、享誉天下的巧匠形象。在各地流传的鲁班传说中,发明创造工具、解决建造难题、修建名胜古迹等是较为常见的情节。
关于锯子的发明,就有不同的说法。有说鲁班走路不小心滑了一跤,右手掌心被草划破。于是,鲁班观察草叶形状,根据其锯齿状边缘造出了锯子,提高了工效。也有说鲁班徒弟用鲁班扔掉的缺口刀子削木头,两人各执一端,一拉一送,很快就把木头削得整齐美观。受此启发,鲁班将刀片切出更多口子,于是便发明了锯子。
▲公输堂,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渭丰镇祁村,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为中国罕见的大型木构宫殿式建筑模型,小木作之精品。1933年,于右任题签的《重修户县志》记载:“(祁村南堡)有工师堂,俗称鲁班所修,雕刻极其精巧。”
关于解决建造难题、修建地方建筑的传说也很有趣。传说某县要修建一座规模雄伟的文庙,他们准备用黄荆树做大梁,整块朱砂石做亭盖。木匠师傅好不容易找到材料,但却不知道如何将大块朱砂石顺利盖上,加之遭到同行暗算,导致大梁长度不够,无法完成工程。于是,鲁班化名为鱼日,用筷子、碗、鱼、饭模拟修建方法,最终帮助工匠师傅顺利完工。
现在,很多著名古迹,都有与鲁班相关的传说。比如,在河北的民间传说中,赵州桥的修建就与鲁班密不可分。传说鲁班和他的妹妹鲁姜路过赵州城南洨河时,见河上无桥,百姓深受其苦,于是决心修桥架路,为百姓解决出行难题。于是,兄妹二人分工合作,鲁班造桥身,妹妹做雕刻,一夜之间就建好石桥,并顺利通过了张果老的考验。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始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对全世界后代桥梁建筑有着深远影响,彰显了我国古代工匠技艺的卓越成就。
这些关于鲁班的神奇传说,语言生动活泼、情节丰富有趣,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明清以来,伴随着内地与边疆的人口流动、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鲁班传说开始大规模传入西南地区,水族、壮族、布依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均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鲁班传说。
02 西南多民族的鲁班传说
西南地区有丰富的木匠技艺,这些地区也流传着大量鲁班传说。比如,剑川木雕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和博大精深的艺术成就而享誉海内外。剑川木匠手艺精湛,起房盖楼,建亭造阁,出角架斗拱,雕龙刻凤凰,无有不会,无所不能。在大理州白族的传说中,鲁班不仅将木工技艺传授给剑川木匠,而且还将《鲁班经》《木经》倾囊相授。另外,鲁班还将“木匠之乡”的美名封赠给剑川。
▲白族民居。白族民居的布局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为主,青瓦白墙朴素淡雅,饰以木石雕刻和彩绘装饰,高雅秀美,仿若一幅优美的水墨画。
更多的鲁班传说是与房屋建造有关。在水族传说中,洪水过后,水族人要重建家园,但是苦于头人欺凌,要求民众先修建好自己居住的高楼,然后才能修建各自的房子。鲁班将手艺传给水族徒弟,帮助民众修建好各自的房子,却一直拖着头人的工期。几天以后,在下一场洪水来的时候,头人没有房子住,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而其他人都有了新房子。
虽然也是帮助建造房屋,但在布依族传说中,认为鲁班是受布依族始祖盘古王的委托。看到人类住在树上和山洞里面,不仅遭受风吹雨打,而且还经常被野兽袭击,盘古王不忍于心,于是就派鲁班来建造房屋。鲁班去海里找龙王三太子借龙宫,模仿龙宫在地上修建房屋。后来,龙王三太子就找鲁班决斗,鲁班法力强大,将龙王三太子捆在柱子上。这就是布依造房中有龙柱一根的原因,而龙王三太子的虾兵蟹将也就顺理成章变成了造房子的鱼鳞梁和龟脚柱等等。
▲云南省广南县里夺村。里夺村是典型壮族村落,村子依山而建,顺势而行,古宅错落有致,建造工艺典雅,保存了400多户传统吊脚楼,留住了满载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建筑。2014年,里夺村被列入第三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图片来源:腾讯网)
这些丰富多彩的鲁班传说,不仅赋予了西南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物资以神圣来源,而且深刻影响了西南少数民族同胞的道德情感和文化审美。鲁班无私奉献的品格、帮扶弱者的精神被各民族世代传颂。
03 鲁班: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
在跨民族、跨地域的流传过程中,鲁班形象不仅反映在传说故事层面,同时也深度融入到西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之中,成为西南少数民族节俗文化甚至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班节是云南蒙古族的特有节日。据传,鲁班弟子旃班学成归来后,教会了蒙古族建筑工艺。在旃班晚年时,有许多人来拜师学艺,但他只在每年四月初二收徒弟,因为这是鲁班送给他《木经》的日子。每到这一天,旃班不仅给新收的徒弟讲解《木经》,还让出师的徒弟进行各项技艺表演。为了纪念鲁班,旃班用最好的檀香木精雕了一座鲁班师傅像,放在讲堂里,以此鼓励学徒努力学好各种技艺。旃班去世后,嘎卓人民在每年的四月初二集中到村中的庙里做会,过鲁班节。
▲云南省通海县鲁班节。(图片来源:名城通海微信公众号)
祭祀鲁班是建房仪式的重要环节,这一传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延续至今。比如,布依族建造新房时,要在鸡叫头遍时,先将围席、衣服、梳子等东西放在堂屋,祭奠鲁班和他的母亲。等到天亮以后,才把新房子的柱头立起来。蒙古族盖房子的时候,要在正堂屋里摆上一平升米,米上插一把等子和一把弯尺,以此纪念鲁班和旃班两位祖师的高贵品德,并且祈愿新房在鲁班尺的庇佑下,永远坚固。当房子建成后,他们还会赠送木匠师傅一平升米和一套新衣服,祝愿他像鲁班和旃班两位祖师爷一样品德高尚、技艺精湛。
▲侗族村落上梁仪式。(图片来源:中国摄影报)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鲁班传说,注入了地方社会想象和民族文化特性,进一步丰富了鲁班传说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在这些传说中,鲁班或作为技艺传授者,到不同民族中带徒传艺;或与少数民族共同劳作,帮助其解决建造难题;或扶危济困,帮助少数民族中的弱者等。这些传说生动展现了鲁班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也映衬出内地与边疆、各民族的密切互动,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生动见证。
广泛流传于西南地区的鲁班传说,在赋予各自民族社会文化事项以神圣象征的时候,其中也蕴藏着大量跨民族的文化因子。比如,壮族的鲁班传说展现出瑶族、苗族和壮族共源的关系。区域内各民族形成共享的“同祖共源”记忆,进一步加强了西南民族之间的情感联系、文化认同与现实交往。另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伦理思想十分浓厚。鲁班被手工业者视为行业祖师爷,各民族工匠都是他的弟子,大家同出一门。这种“同门”情感,自然而然拉近不同民族的心理距离。
就像祖先作为一种符号,以血缘方式凝聚区域内各族群一样,鲁班同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以拟血缘的方式,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纽带关系,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亲密感和文化认同感,进而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重要助力。
▲山东省滕州市鲁班纪念馆,为突出鲁班“百工圣祖”的特点,纪念馆以传为鲁班发明的卯榫结构为主,风格古朴庄严。(图片来源:凤凰网)
总之,在跨民族、跨地区、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鲁班的人物形象日益饱满、传说故事更为精彩、艺术特色愈加鲜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鲁班传说中,既塑造出与其他地区鲁班传说一致的艺术形象,比如机智巧妙、敢于创新、不畏艰险、乐于助人的巧匠形象,又带有浓郁的地方性和民族性文化特征。可以说,鲁班传说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符号,凝结着各民族的文化结晶,充分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作者简介:
熊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秘书长。研究方向:民间文学、民俗学、人类学和民族学。近几年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创造性转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张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卢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