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报道 > 云南省宣威市多举措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 正文

云南省宣威市多举措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2023-06-15 秦玲玉 普倬 摄影报道

近年来,云南省宣威市坚持把促进旅游业发展作为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进宣威市尼珠大峡谷河景区,电子屏、横幅、展板、雕塑等随处可见,各民族大团结的和谐景象与景区优美风光融为一体,民族团结进步和文化旅游融合相得益彰。

云南省宣威市城区。(董亚娟 摄影)

普立乡地处云贵两省交界的宣威东北部,随着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第一桥建成,全乡紧紧抓住旅游发展契机,深入推进“水墨普立、户外天堂”旅游项目建设。近年来,普立乡把民族团结放在首位,动员各族群众积极探索着力开创“全域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以抓民族团结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积极挖掘整理民族文化资源,把传统文化、特色林果、饮食文化等融入旅游业发展中,围绕培育旅游精品路线目标,整合资源,资源共享,推进旅游区域协作实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在景区氛围营造中融入民族团结内容,讲解民族团结故事,让游客切身感受当地人文气息和民风民俗,深刻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旅行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促进团结。如今,尼珠河大峡谷生态文化旅游区创建为国家AAA级景区,景区经常举办篝火晚会、攀登攀岩、房车露营、高空跳伞等丰富的旅游活动,各地游客在无间交流、深度交融中收获着满满的幸福感。

尼珠河大峡谷的北盘江世界第一高桥。

宣威市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注入旅游“新内涵”。以“全域统筹、以人为本、共有共享、共融共乐”为基本原则,加快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促进文旅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挖掘文物古迹和旅游景区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为景区、民宿、酒店等旅游资源赋予交往交流交融新内涵,对全市旅游景点导游词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角度进行规范完善,对全市导游解说员进行专门培训。将亭、台、楼、阁等建筑设计和国旗、华表、历法、十二生肖等中华文化符号有机融入城市和景区建设新格局,实施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多园多点”建设计划。

发展红色旅游,赓续红色血脉。

培育旅游“新主体”。宣威市成立芙蓉农民文艺队,表演原生态彝族舞蹈,让游客参与彝族特色的抢亲、摔跤、打跳、斗牛等民俗活动;鼓励扶持民族服饰产业,建起了“呷嫫阿牛彝绣坊”和“得禄小营壮族服饰合作社”。大力发展“百户彝绣、千亩冬桃、万亩杜鹃”的生态旅游脱贫工程,打造“芙蓉火把节”“芙蓉彝寨周末游”两个精品旅游品牌,加快推进芙蓉村文化产业示范村建设。

为游客献上迎宾酒。

打造旅游“新线路”。推动打造更多品质化、特色化、定制化,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的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加快市乡公路、旅游公路提档升级改造,推进建设宝山至普立至坪寨、青茨沟至西泽至务德、热水至西泽、宣会高速得禄出口至西泽4条旅游公路的建设。精准规划打造10大精品线路,串联起29个乡镇(街道),实施乡村振兴“三个五”示范工程,创建5个示范乡镇、50个精品示范村、500个美丽村庄,将西泽康养特色小镇、杨柳旅游特色小镇、东山民族特色小镇、热水经济发达镇打造成新型城镇化的示范样板。

宣威市永安田园综合体点位。

发展旅游“新业态”。宣威市以建设中国火腿美食文化名城为抓手,打造一批区域知名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培育壮大美食、康养、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举办“东山三月三庙会”“宣威美食美食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扩大假日消费、节庆消费。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宣威火腿”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宣威火腿月饼制作技艺、宣威菜烹饪技艺、西泽竹编成功电报为省级非遗项目。

打造区域知名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

国家级非遗项目——宣威火腿。

宣威市实施旅游精品路线打造、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动生态旅居、休闲康养、农旅文创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3A级景区4个。2022年,宣威市共接待游客3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9亿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宣威美食文化旅游节。

卢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