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海南的古墓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海口市西秀镇丰盈村南面山坡上有一座奇特的古墓,它与周边其他墓葬形制差异很大。这座古墓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元朝一代名将云从龙的母亲苟太夫人。
▲修复后的苟太夫人墓园。(王天意 摄)
蒙古贵族为何改姓“云”?
在今天广东、海南、台湾及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分布着云氏后人,尤以海南最为集中。作为海南望族的他们,为何大多以蒙古人后裔自称呢?
这还要从元朝说起,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与王后克烈·唆鲁禾帖尼育有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子。传说他们还育有第五子,唆鲁禾帖尼将年幼的第五子寄养于陇西的汉人家庭,改汉名云海。
唆鲁禾帖尼很注意孩子们的汉学教育,早年住在漠北真定时,她就征召汉人儒士对其子女进行教育,云海因此较早地接触到中原文化。
后来,云海取得南宋进士,官至陕西路总管。云海与苟氏结为连理,育有独子云从龙。元朝时,云从龙因这重隐藏身份被重用,治理南疆,云海与夫人苟氏随子南迁渡琼,落籍海南。
▲拖雷和他的王后唆鲁禾帖尼。
云海从小接受中原文化教育、被汉人家收养、改汉名、娶汉姓妻等生活经历,见证了北方蒙古人与汉人彼此交融、和衷共济的历史情缘。
云从龙凭其才华和特殊身份,得到重用,历任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广东道提刑按察使、福建闽海道廉访使、广东道宣慰使、中书省参知政事等职务,成为元初梳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键人物。
云从龙轻差役、善仁慈、举孝廉、推科举、立条规、除暴征、养老弱、赈贫困、以礼义忠信教化庶民,兵民悦服。在任广东道提刑按察使时,他不避权势,为冤假错案平反,释放无辜,许多获得新生的人削发为僧诵经祈福来报答他。
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朝廷授予云从龙宣命降金牌虎符,授征南大将军,率兵南下,交趾复归中原,元朝无南顾之忧。
▲云从龙模拟画像。(图片来源:《云从龙墓》)
云从龙致力于国家统一和安定,对南方各民族的和平相处、政治团结、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元朝以出将入相封授。元贞二年(1296年),云从龙卒于京都,生前为正二品,逝世后谥赠正一品官衔。
云苟氏墓:展现多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苟氏太夫人墓地是海南保存最完整、最具蒙古特色的元朝正一品夫人墓茔。
云苟氏太夫人是云从龙之母、云海之妻。云从龙入琼时,云海及妻苟氏一起渡琼,落居文昌,云苟氏死后被追赠正一品太夫人。
相传云从龙有一天夜宿荣山一带,梦见此处有鹧鸪鸣鹿地,第二天就在丰盈山听到鹧鸪鸣叫,又见到山鹿奔走,于是请来堪舆大师划定了这“鹧鸪骑鹿”的风水宝地,作为云苟氏墓地之用。
▲云苟氏墓园位置图。
该墓冢为八角墓,是典型的元代早期墓葬形式,外形看起来像蒙古包,但又舍弃了蒙古包穹庐顶的特征,代之为中原地区传统建筑的双层攒顶。
最下方的底座上装饰有典型的蒙古云纹,又称“牛鼻子纹”“哈木尔纹”,纹样上部尖锐、底部饱满,上拔的“云尖”具有明确的方向性,饱满的“云肚”则蕴含着外扩的张力,呈现出平中见曲、稳中有动的生动姿态。八方云纹聚集成的“云海”也暗含与其夫云海的情感联结。
▲司马迁墓外观。(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墓茔的莲花底座和莲叶墓顶表现出浓厚的佛教意味;腰部有八个复卦和桃、竹、松、梅、牡丹、兰、荷、菊花卉纹饰,易经、儒家文化融于一处。
更为巧思的是八卦的每一卦象与八种花卉纹饰的位置安排都与云氏家族的历史背景相关联。如首卦为位于西北的“大畜卦”,寓意云苟氏夫人祖籍西北;大畜(通蓄)指道德和智慧的蓄积、培养,坚守正道、为国出力,象征云苟氏以其睿智培养了国家的栋梁。
▲原云苟氏太夫人墓莲花基座和莲叶墓顶。(图片来源:《云从龙墓》)
▲云苟氏墓的“大畜卦”与仙桃装饰。(图片来源:《云从龙墓》)
这座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元素的古墓葬,是海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
700年的守候:见证民族情感互亲互近
世居在海口市丰盈村附近祥堂村的陈永茂家族,是云苟氏墓园的看守人。从1288年至今,已20多代700多年。陈氏家族忠心执守,精心打理,代代相承。
陈永茂的父亲陈子贤去世后,让子孙将其葬在苟氏墓园旁,以完成“活着的时候守候一辈子墓,死了以后也不要让他离开”的遗愿。
这座见证历史发展、民族交融的墓葬,在地方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已然成为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历史见证。
卢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