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学院:育时代新人 奏民族团结进步凯歌
文山学院是一所坐落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14167人,涵盖汉、彝、壮族、苗等3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700人。近年来,文山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培养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奏响了新时代文山学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青春乐章。
文山学院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校领导班子理论学习重点内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从2019年开始,学校连续5年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要点。依托“万名党员进党校”、主题党日、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论坛等形式实现教职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覆盖,通过开设“形势与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实现学生教学全覆盖。依托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山学院研究基地,培育本校专家队伍,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开展集体备课、示范课教学等活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题研究,不断规范和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学水平。
2023年5月,文山学院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授课班级学生代表前往砚山县平远镇和文山市德厚镇,开展以“讲好身边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祖国西南边陲的大学生,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维护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
学院充分融合地方红色革命文化,发挥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作用。在文山军史馆、麻栗坡烈士陵园及老山作战纪念馆、老山主峰等地设立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研修现场体验和党性教育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根植于学生心中。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实践团、民族团结实践团、乡村振兴实践团……2023年的暑假,文山学院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号召,先后组织50支团队,1000余名青年师生参与,奔赴40余个实践点,开展丰富多彩、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文山学院也被评为云南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文山大地上,留下了学院师生奔走的身影,在基层、在边疆,用实际行动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文山学院以“党建带团建”“乡村新颜”“农村产业”调研团,“科技支农”服务团等形式,围绕党的政策和民族理论普及宣讲、普通话推广、科技支农帮扶等方面开展实践,引领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助力巩固拓展文山州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学院学生在社会课堂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厚植家国情怀。
文山有着汉、壮、苗、彝、瑶等多个民族共同创造的铜鼓文化、稻作文化、坡芽文化,有苗族“花山节”、壮族“三月三”、彝族“花脸节”等。文山学院组织“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文艺晚会、“共叙民族情 同圆中国梦”民族风采展示大赛、“喜迎二十大 ‘诵’歌献给党”主题诗歌诵读等精彩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既丰富了广大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又增强了民族团结和文化自信。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立校史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专栏、图书馆“民族文化专柜”、民族文化传习馆等各民族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平台。开设20余门民族文化课程,邀请省级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开展专业实践调研,指导学生申报校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余项。
文山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专业,制定完善规章制度,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成立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保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使用。设立朗诵与辩论协会等社团,开展诗歌朗诵、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使用、推广、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情,提升应用能力和水平。
拓展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分别与多所高校开展交流,加强以赛促学合作交流,提高学生交流水平。充分发挥人才、智力、平台优势,建强学科交叉高水平教研队伍,服务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组织学生参与无偿献血、创文创卫、服务大型赛会等志愿服务工作,引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学思践悟,坚定理想信念,用青春力量推动边疆民族地区走向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文山学院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锚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图片由文山学院提供)
潘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