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 比赛项目漫谈 > 珍珠球——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漫谈 >> 正文

珍珠球——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漫谈

2024-06-28 民族画报记者 华铸 撰文

编者按:

2024年11月22日至30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竞赛项目共有18项。现开设“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漫谈”专栏,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讲述每个竞赛项目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捕和利用珍珠的国家之一。《尚书·禹贡》中就曾提及“淮夷嫔珠”。嫔为蚌之别名,嫔珠即蚌所产之珍珠。

古时珍珠有东珠、南珠、西珠之分。东珠产于我国东北,为淡水珠,明朝以前称为北珠。南珠产于我国南部沿海,为海水珠,以广西合浦南珠最负盛名。西珠为西方国家所产珍珠,多为淡水珠。

古时,东北的采珠人为提高效率,在水中将采集的蛤蚌直接投入船上的箩筐里,这一劳作方式便是珍珠球运动的雏形。珍珠球曾在松花江、鸭绿江及渤海沿岸一带较为流行,至民国初期失传。

1980年后,经发掘整理并制定规则,珍珠球首次在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亮相,并在1991年第四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珍珠球比赛画面。

珍珠球形似排球,但比排球略小。球场分为5个区,其中的水区、封锁区、得分区为球员活动区。比赛时两队各上场7名队员,其中各有4名队员在水区争抢,进攻方可通过传、拍、运、投、滚等方式,将球传递给本队得分区1名手持抄网的队员。处于中间防守区的2名对方队员,则双手各持1只蛤蚌壳(球拍)进行封挡、拦截。球入本队抄网即算得分。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珍珠球比赛画面。

如今,珍珠球已成为各民族共享共乐的运动,成为各民族美好幸福生活的缩影。然而在古代,珍珠球这项运动,却非采珠人闲暇时纯粹的娱乐之举,而是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榨下磨砺出的生存本领。

清朝,因东珠产于东北“龙兴之地”,象征着权力与地位,故对东珠的欲求日盛一日。顺治年间,在吉林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责采捕东珠等物产,年年上贡,几乎从未停止。

采珠人称为珠丁,又称“水下奴”,最是艰辛劳苦。东珠采捕多在春分冰雪初融之时,东北依然天寒地冻。珠丁赤身潜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过程凶险异常,溺毙之事常有。珠丁的负担也最重,人均必采一颗足额大珠。缺一颗,丁责十鞭;少十颗,总管以下皆受处罚。每一颗东珠都是采珠人拼了性命和所有运气换来的,故又称为“血珠”。

因常年过度捕捞,东珠资源迅速萎缩。“每得一珠,实非易事”,往往“易数河不得一蚌,聚蚌盈舟不得一珠。”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珠丁的负担。在水中将蛤蚌投入船上的箩筐里,扔得远、抛得准,成了提高效率的保命手段。为了活下去,闲暇时反复练习,也就成了自然。

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展出的东珠朝珠,清顺治(1644-1661)。(中新社发 姚俊 摄影)

年复一年,循例采捕,按时进贡。至道光年间,东北江河中蛤蚌日稀。至光绪年间,因无珠可采,设立二百余年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终被裁撤。随着东珠资源的枯竭,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在十余年后走到了尽头。

一颗颗晶莹圆润的东珠,见证了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衰。中国两千余年历史里,从秦朝到清朝,为何没有一个封建王朝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

是因为李绅笔下的农夫!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是因为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是因为张俞笔下的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是因为梅尧臣笔下的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是因为在封建专制下,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921年7月,一群热血澎湃的志士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立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铮铮誓言,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为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带来了希望。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浙江嘉兴南湖风景区南湖红船。(来源:视觉中国)

(未署名图片由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报道组摄影)

潘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