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 最新时讯 > 🥁马上盛会 文化润疆🥁系列报道之五|多元一体在新疆·红色篇 >> 正文

🥁马上盛会 文化润疆🥁系列报道之五|多元一体在新疆·红色篇

2024-07-12 民族画报综合报道

编者按:

2024年7月8日至13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马上项目比赛在新疆昭苏举行。这场民族团结的盛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行动,是扎实推进文化润疆的生动实践。为此,民族画报社特别策划推出“马上盛会  文化润疆”专栏,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红色文化地标是见人、见物、见精神的现实映照,更是感悟中华文脉、增进文化认同,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空间载体。新疆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新疆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中,留下的遗址遗迹、建设成就以及建成的纪念地(场馆)、标志物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党带领新疆各族人民谋求自由解放、实现国家统一、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脉络,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每一处红色景点、每一件红色文物都蕴含着动人的故事,承载着伟大的革命精神,展示着新疆各族群众守边护边以及建设边疆的爱国情怀。

让我们一起打卡新疆红色文化地标,追寻红色记忆,赓续壮丽征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疆篇章贡献力量。

第八师石河子市军垦文化广场上,屯垦戍边纪念碑高高耸立,代表着一代代兵团人对兵团精神、屯垦文化的传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供图)
一六一团小白杨哨所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歌曲《小白杨》的原型地就是位于兵团九师一六一团小白杨哨所。

20世纪80年代,有一名叫陈福森的边防战士,在回家探亲时将哨所官兵为国戍边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让他带十几株小白杨树苗回哨所种上,并叮嘱他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守好边防。1983年,诗人、词作家梁上泉到新疆塔城地区边防部队采风,得知了小白杨的事迹,感动之余创作了《小白杨》,后来经过阎维文的演唱,歌曲响彻了祖国大江南北,小白杨也成为戍边军人的象征。

如今,小白杨已长成参天大树,它见证着几代边防官兵的忠诚和无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防的兵团人续写戍边新篇章。

新疆塔城边境管理支队察汗托海边境派出所民警在小白杨哨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国旗敬礼。(中新社发 张度 摄影)

 

昭苏县灯塔知青馆

在昭苏县昭苏镇吐格勒勤布拉克村,有新疆唯一一家以知青生活为主题的展馆——“昭苏灯塔知青馆”。20世纪70年代,3600多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来到祖国边疆的昭苏县,其中260多人到了原灯塔牧场。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深入到当地农牧民群众当中,把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他们,为昭苏的发展和边疆稳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昭苏灯塔知青馆的建成,是对知青们艰苦奋斗精神的赞扬。”知青馆馆长苏布苏尼说。目前,灯塔知青馆已成为昭苏红色旅游重要景点,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回味青春时光,感悟美好生活。

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十七团中学在伊犁州昭苏县灯塔知青馆举办实践营活动,不断促进兵地青少年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王芮华 摄影)

 

一八六团吉木乃口岸

第十师一八六团吉木乃口岸是我国距离哈萨克斯坦西北端最近的口岸,已 有百年通商史,是我国通往中亚、欧洲的一条重要国际贸易通道。在这里,游客除了参观国门、口岸,购买进口商品外,还可以前往当地有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一八六团龙珠山地道,体验当地的红色旅游,感受兵团文化。

第十师护边员胡拥军36年如一日,忠诚坚守在祖国边境线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供图)

 

哈巴河县西北边境第一连

从第十师一八六团出发一路向北,就到了第十师一八五团,该团一连是驻 守祖国版图最西北端的边境一线连队,被称为“西北边境第一连”。近年来,一八五团着力把“西北边境第一连”打造成红色边境旅游景点。以一连团史馆、地窝子、军垦人旧居和眼睛山等景点为重点,推出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红色之旅。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了解一八五团的建团史、发展史,深度体验屯垦戍边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游客即将经吉木乃口岸出境旅游。(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西北边境第一连的战士们通过寄明信片的方式,书写对亲人的新春祝福。(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克拉玛依一号井

1955年,石油地质调查队到克拉玛依黑油山附近进行地质考察,并于同年3月测定油井位置。因它是克拉玛依含油区域的第一口井,故定名为克拉玛依一号井,于7月正式开钻。1955年10月29日,随着克拉玛依一号井顺利完钻,一股工业油流从地表喷出。从此,这片“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戈壁荒滩,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克拉玛依一号井。(视觉中国  供图)

2015年,在克拉玛依油田发现60年之际,当地在克拉玛依一号井遗址上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将其打造成了一处极具时代特色的红色旅游景区。景区内以“大油泡”为主题的雕塑群与克拉玛依一号井遗址巧妙融为一体,成为克拉玛依60多年来奋斗征程的最好见证。

作为石油工人的后代,市民张珏的家就在克拉玛依一号井景区附近。她说:“没有这口油井,就没有克拉玛依。可以说,克拉玛依一号井孕育了克拉玛依油田和这座城市。它记录了克拉玛依的发展变迁,展现了克拉玛依几代石油人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

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红石榴合唱团成员在克拉玛依一号井景区石油纪念广场表演。(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 供图)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于2004年正式挂牌成立,是以新中国屯垦戍边革命历史为主要研究及陈列内容的博物馆,目前存有文物实物1400多件套,是了解新疆、了解兵团的重要窗口。

在这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处处微缩的动人场景,记录着先辈的峥嵘岁月。博物馆二楼展厅里,一件有着296块补丁的军大衣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进疆初期,军垦战士们为了节约资金用于工业建设,将一年发一套军大衣改为两年发一套,一年发两套单军装改为一年只发一套。因此,战士们都是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这件军大衣不仅承载了那段筚路蓝缕的历史,也是军垦战士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新疆农垦科学院在石河子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干部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供图)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

一座纪念馆就是一处党性教育的精神高地。走进位于一师阿拉尔市的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页页翔实的史料,无不向观众诉说着那段激情奋斗的峥嵘岁月。

1952年,10万将士听从号令,集体脱下戎装,拿起“生产的武器”,自此拉开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序幕。经过数十年的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兵团人在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建起了一座座军垦新城,被誉为“塞外江南”的阿拉尔市就是其中的一座。为了纪念这段历史,2009年9月,在阿拉尔市城市中轴线上,一座外形像倒放的犁铧,组合在一起像种子发芽破土而出、充满生机的独特建筑——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在这里拔地而起。

好的精神鼓舞人,好的精神感染人。“每年都有大批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慕名来到这里参观。很多参观者告诉我,了解军垦战士在塔里木盆地屯垦戍边的艰辛历史,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洗礼。”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讲解员金晓琳说,纪念馆内9个展区,每个展陈的细节都是动人的故事:一条穿了30多年的旧毛裤,无声讲述着王震将军节俭廉洁的故事……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承载着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和精神,已成为游客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旅游基地和了解兵团及其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供图)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

在乌鲁木齐胜利路392号,静静伫立着一幢中俄合璧风格的土木结构二层小楼。青砖红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记忆。1937年到1942年,这里曾是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以陈云、陈潭秋、毛泽民、邓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和斗争,这里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历史见证。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民族画报记者 卢旭 摄影)

松柏常青,先烈的精神如春雨般滋润当代人的心田。“许多市民一家三代来这里参观,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这里做志愿者。”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工作了十几年的艾山·阿布都拉说,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都会到这里,感悟永不忘却的初心,重温历久弥新的精神。

如今,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旁建起了一座新的纪念馆,顶部是一颗巨大的红色五角星造型,与旧址的红色屋顶交相呼应,象征着先烈的精神永放光芒。一个旧址,一座新馆,跨越几十年的时空,共同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激励后来者追寻。

观众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基本陈列”展厅参观。(民族画报记者 卢旭 摄影)

卢旭 胡琪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