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 最新时讯 > 🥁马上盛会 文化润疆🥁系列报道之四|多元一体在新疆·文化篇 >> 正文

🥁马上盛会 文化润疆🥁系列报道之四|多元一体在新疆·文化篇

2024-07-11 民族画报综合报道

编者按:

2024年7月8日至13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马上项目比赛在新疆昭苏举行。这场民族团结的盛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行动,是扎实推进文化润疆的生动实践。为此,民族画报社特别策划推出“马上盛会  文化润疆”专栏,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3年3月28日,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在北京开馆。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的《玛纳斯》演出中,演员以一声凝聚着向往、歌颂、热爱之情的“玛纳斯”呼喊结束表演。安徽游客郭女士深受震撼,她说:“演出让我感受到音乐那种扑面而来的力量。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去新疆体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的中华音乐体验空间,维吾尔族大型传统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精彩上演。(民族画报记者 鹰鸽 摄影)

新疆历来是多元文化荟萃的地区,新疆文化既有多元,更有一体。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巍巍天山孕育出绚丽多彩的各民族文化。作为亚欧大陆腹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通向西方的重要通道,是中西文化的汇聚交流地。多元融成一体,一体反哺多元。在中华文明怀抱中孕育的新疆各民族文化,经过历代发展,同中原文化包容互鉴、深度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舞乐新疆

甲辰龙年除夕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新疆喀什分会场《舞乐新疆》节目惊艳世界。这8分钟,是“歌舞之乡”文化底蕴酣畅淋漓的展现,更是新疆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晚新疆分会场上,《舞乐新疆》节目精彩上演。(武勇 摄影)

早在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为新疆带来了中原文化和生活习俗,也带回了笛子、大胡、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于是新疆歌舞里有了农耕和中原文化的信息,而中原从民间到宫廷的乐舞中也多了新疆的故事,且历朝历代传衍不息。

韩休(唐玄宗时期宰相之一)墓东壁的乐舞图中,身着唐朝服饰的男女脚踏联珠纹椭圆花毯跳起胡旋舞,伴奏乐器中清晰可见中原的弦乐。(中新社发 许建梅 摄影)

琳琅满目的新疆民族乐器。(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这里是新疆,苍茫雄浑的帕米尔高原,嘹亮悠扬的鹰笛声,塔吉克族舞者雄健洒脱的舞姿,让人仿佛看到雄鹰搏击长空的优美姿态;长篇史诗《玛纳斯》以优美的唱腔、丰富的内容,将我们带进柯尔克孜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和英雄传奇之中;绿草如毯的巴音布鲁克草原,热情奔放的蒙古族舞蹈和婉转悠扬的长调歌曲,与哈达美酒一起,顿时让人不知此身是客……

歌舞剧《玛纳斯》的演员们跳起欢快的舞蹈。(民族画报记者 卢旭 摄影)

新疆民间艺人吟唱《江格尔》。(民族画报记者 鹰鸽 摄影)

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的鹰舞表演。(包杰 摄影)

游客在喀什古城“古丽的家”特色民宿欣赏舞蹈。(民族画报记者 卢旭 摄影)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中国—中亚文化艺术年。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聚焦丝路主题,以舞为桥,以艺术联通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28台优秀剧(节)目、60台精彩歌舞在17天里轮番上演,千余舞者一展曼妙舞姿。音乐和舞蹈架起友谊的桥梁,延续千年的丝路情谊,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3年7月20日,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在新疆人民大会堂开幕。(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影)

 

手艺新疆

漫漫丝路,悠悠千载。植桑、养蚕、缫丝等技术自东向西而来,与当地传统花色图案缱绻交织千年,形成了被称为“丝路活化石”的艾德莱斯绸。与丝绸一样,桑皮纸也沿着古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如今,地处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地区,依然保留并延续着1300多年前从唐朝传入的桑皮造纸技艺。

织造艾德莱斯绸。(民族画报记者 潘璇 摄影)

艾德莱斯绸变幻多样。(民族画报记者 潘璇 摄影)

多彩的艾德莱斯绸。(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艾德莱斯色彩绚丽,备受消费者青睐。(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影)

桑皮纸是以桑树皮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纸,因为诞生于汉代,又被称为汉皮纸。(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影)

喀什土陶,被誉为“泥巴艺术”,是源自中国新疆喀什地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土陶制品包括生活用品如碗、壶、罐等,以及装饰品,既有朴素无华的素陶,也有施以釉色或彩绘的精美艺术品,展示了从实用到观赏的广泛用途。

喀什土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为新疆文化的一张名片。(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影)

受中原文化影响,新疆在约1500年前就有了剪纸,主要应用于印染、刺绣、毡毯、服饰、家具等生活用品上。在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中,有一种经典图案流传已久——同一个枝干上开出莲花、梅花、石榴花等不同花朵,多彩艳丽。

新疆霍城县的剪纸。(霍城县惠远镇则徐中心学校 供图)

诸如艾德莱斯绸、桑皮纸、土陶、剪纸、刺绣等,中华文化之树上的每一枝、每一叶都被滋润着,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都得到了积极保护和传承发展。

 

滋味新疆

美食,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载体。新疆,以其独特而丰富的美食文化吸引无数人前往。提起新疆美食,烤羊肉串、拌面、抓饭、大盘鸡、烤包子、新疆炒米粉、奶茶、烤鱼、缸子肉、九碗三行子、馕坑肉、丸子汤等,不一而足。

新疆抓饭。(民族画报记者 潘璇 摄影)

色泽金黄的新疆烤馕。(民族画报记者 潘璇 摄影)

令人垂涎欲滴的红柳烤串。(民族画报记者 潘璇 摄影)

烤包子。(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其实,我们所熟知的一些新疆菜并非那么的“新疆”,很多都是饮食文化融合的产物,比如大盘鸡,就有一段融合故事。据传,民国时期,四川厨师躲避战乱来到沙湾,在当地的辣子炒鸡中加入宽面,并以大盘盛放,于是得名“大盘鸡”。地道的大盘鸡,选用地道的当地食材,西戈壁镇的土鸡、博尔通古乡的土豆、安集海的辣椒以及乌兰乌苏镇的大葱,一样都不能少。后来随着货车司机、游客的到来,好吃的大盘鸡顺着公路开始旅行,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

新疆大盘鸡。(视觉中国 供图)

在中华文明怀抱中孕育的新疆饮食文化,追求平衡与和谐,体现着团结协作的精神,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时,新疆美食也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展示中国文化和魅力的重要窗口。

 

安居新疆

一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曾经唱红了大江南北,但对于浇灌葡萄藤的坎儿井,许多人却并不清楚。坎儿井是我国新疆古代劳动人民在中原井渠技法的基础上,结合西亚、中亚地区水利技术,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主要分布在天山南麓的吐鲁番。天山雪水流淌在坎儿井,滋润着这片干旱的土地,养育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对于吐鲁番人民来说,坎儿井就是“生命之泉”。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视觉中国 供图)

悠悠中华在岁月的沉淀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灿烂的文化,古建筑便是一颗璀璨明珠,其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有着千年历史的喀什古城是一座陶土色的城,一砖一瓦,都是时光积淀的韵味。土墙上工艺繁杂的雕花门窗,给这份厚重增添了典雅活泼的趣味。铁艺巴扎(巴扎意为集市)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此起彼伏。陶土巴扎内,造型别致的碗、盆、缸、壶、罐琳琅满目。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丝绸之路的南道与北道在这里汇合,文化在这里交融积淀。

喀什古城西区彩虹巷五彩斑斓,吸引众多旅拍者打卡纪念。(民族画报记者 赵利 摄影)

坐落于伊宁市的六星街,以其六角形街巷布局而得名。(民族画报记者 卢旭 摄影)

俗称:“南有喀什高台民居,北有伊犁喀赞其。”回望高台民居,映入眼帘的是由四根立柱共同构成的立体型大门。大门拱形上的图案原型来自1995年在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的汉代织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见证了国家开发建设西域的历史。四根立柱代表了四大文明在喀什交汇融合,展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

高台民居。(民族画报记者 赵利 摄影)

“喀赞其”意为“铸锅为业的匠人”,“其”便是“工匠”的意思。历史上这里就是伊犁地区手工艺品制作销售中心,沿街的上百家手工作坊里各色产品琳琅满目,烟火气升腾,百年民居也见证着伊宁多元文化的交融与老百姓生活的变迁。

伊犁老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视觉中国 供图)

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下,新疆各族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交流互鉴、融合发展,使得中华文化这棵大树愈加根深干壮、枝繁叶茂。

卢旭 胡琪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