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高原女子考古队:绽放在高原荒野上的民族团结之花
编者按: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之际,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党中央、国务院表彰352个模范集体、368名模范个人。民族画报特别策划,讲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弘扬团结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
在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有一支平均年龄30多岁的“高原女子考古队”,队员共6人,3位汉族、3位藏族。考古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考古与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用专业知识探究古人类遗存背后的故事。
在西藏,许多考古工地和重要研究上,经常能看到高原女子考古队的身影,队员们用考古的“视域”和“视角”解读出土文物,为进一步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坚实和有力的佐证。
2020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桑达隆果墓地”,就是这支“高原女子考古队”蹲守最久的考古工地,这也是第一次由西藏本土考古机构独立承担并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自2018年起,高原女子考古队连续多年在阿里札达县象泉河畔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向世人展示了在西藏早期金属时代,西藏西部就已经建立起了与周边区域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关系,证明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西藏考古,首先要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对抗,女性考古工作者的体能不占优势,还要兼顾家庭,然而,高原女子考古队队员们却顾全大局,长年坚持在田野考古工地。近年来,仅女子考古队承担或参与的考古发掘就有5千余平方米,出土文物和标本10万余件(套)。队员们不仅要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各种艰难困苦,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与危险。有一次,考古队在澜沧江畔开展文物调查工作时,崖壁上方突然掉落的石块砸到了正在行驶的车辆,差点酿成车坠江底的事故。每每谈及此事,队员们仍后怕不已。
大爱筑牢小家,初心坚守国家。高原女子考古队始终坚持与寂寞为伴、与坚韧同行,直到近年越来越多的西藏考古成果被更多人知晓,她们才被推到了台前,被更多的人知晓。直至目前,高原女子考古队参与考古研究课题3项、学术论著编写2本,发表论文40余篇。
多年来的中秋、端午等节假日,队友们都不能陪伴家人,而是在工地一起度过。2022年和2023年的春节、藏历年前夕,还有队员在野外开展调查,直到大年三十晚上8点,拉萨华灯初上,大家准备收看春节晚会时,队员才推开家门,满身风尘地坐在圆桌旁喝一碗团圆的“古突”。即便如此,考古队的姑娘们清楚使命责任,默默无言地奉献、矢志不移地坚守。
在青藏高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高原女子考古队的队员们用最大的努力、最实际的行动响应习总书记关于“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动员令,把阐释中华文明的重任扛在肩上,步履不停、逐光而行。她们,是绽放在高原荒野上的民族团结之花。
编辑 娘吉加 胡琪
海报设计 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