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寻自然之美 赏人文之韵
走进桓仁满族自治县,天蓝地绿的视觉享受,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凉爽舒适的体感温度,让人感受到这座“天然氧吧”的独特魅力。作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辽宁重要的水源地,桓仁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8.9%,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达到5000个以上。做好“绿色发展”文章,桓仁国有林场成功转型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枫林谷森林公园,桓仁县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奇瑰绝美的本溪水洞、谷幽峰奇的本溪大峡谷、花木葱茏的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一处处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被誉为“辽宁水塔”的本溪满族自治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稳定保持100%,持续擦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片。
好生态引来候鸟栖。三月,岫岩满族自治县再次迎来了候鸟迁徙的盛大景象。一位当地摄影师自豪地说:“候鸟如期而至,说明这里生态环境好。好生态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岫岩,感受这里的自然和文化魅力,作为岫岩人我感到非常骄傲。”在岫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创新“生态 +”发展模式,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图景成为辽宁各地靓丽的风景。

文化,是城市的印记,也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所在。辽宁各地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县域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更多的人从蕴含民族精神和思想智慧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汲取前行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查海遗址博物馆因拥有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龙形石堆备受关注。“这里最吸引我的是石堆龙,让我了解到我们国家龙文化的一些知识。”前来参加研学活动的范思墨小朋友饶有兴致地说。阜新县立足查海遗址历史文化积淀,深度梳理、挖掘文脉肌理,打造龙源文化品牌,开展查海文化展、“龙源阜新、 查海寻根”系列活动,塑造县域文化IP的新载体、新模式、新场景。玛瑙雕、马头琴演奏、剪纸艺术等非遗文化,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活态传承,实现“非遗 + 旅游”的有效链接,让厚重文化“活”起来。
在古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鸽子洞古文化、红山文化、古村落文化等令人心驰神往。“真是不枉此行,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古城厚重的文化底蕴。”来自北京的游客吴先生一家流连于古村落之间。将虚拟、静态、濒危的文化加以景观化和形象化,喀左县打造红山部落、暴龙地质公园、凌河第一湾、东山嘴展示馆、乐寿古村落等文化旅游园区,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东北抗联精神在辽宁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时刻鼓舞着我们”“重温这段饱含苦难、曲折而又光辉的历程,让我们收获了无限感动和力量”……新宾满族自治县猴石地区东北抗联密营遗址迎来不少前来参观的游客,其中不乏青少年。新宾县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巍介绍道:“猴石地区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群是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率领的抗联第一军第三师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是辽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抗联密营遗址群。”近年来,新宾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推出红色旅游线路,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把红色故事讲得更鲜活、更生动。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如今,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等矗立在辽宁大地上,各族群众传承坚韧的奋斗精神,以更加昂扬斗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五月的清原满族自治县椽子沟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龙胆草冒出嫩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椽子沟村党总支书记季忠英介绍说:“村里95%以上的农户依靠种植药材走上了致富路,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如今,许多农户已走出山沟,去外村、外省包地种植药材,享受产业增值带来的红利。”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清原绿水青山孕育出龙胆草、人参、穿山龙、威灵仙、玉竹等道地中药材20多个品种,“清原龙胆”更是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油菜花开幸福来。宽甸满族自治县绿江村油菜花正值盛花期,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前来赏花。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像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呈现在世人眼前。连日来,村民黄树鹏和妻子在农家院里忙得不亦乐乎。在经营农家院的12年里,他们接待的游客也一年比一年多。“5月到10月是农家院的经营期,我们年收入能有10万元。平时我还直播介绍家乡的美景,想让更多的人来绿江村看看。”黄树鹏难掩喜悦。随着乡村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绿江村的“高颜值”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方向,辽宁厚植生态人文底色,不断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留下坚实足迹,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辽宁省委统战部、辽宁省民宗委提供)
郑英 董梅 编辑 潘璇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