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纶造化——中国民族织锦文化特展”及其学术座谈会在京召开
2019年3月5日,在全国两会召开的喜庆时刻,“经纶造化——中国民族织锦文化特展”在北京市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拉开帷幕。该展览由中国民族博物馆和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联合主办。
同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曾祝、副馆长刘华彬,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张志文和来自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的数十名专家学者还出席了此次展览的学术座谈会。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张志文介绍道:“经纶”最初的意思就是在织造之前先整理丝线、理出丝绪,是纺织工艺中最为复杂,技术含量和价值也很高的工作,“其价如金”。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仍旧保持了各具特色的织锦工艺,并且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花纹图案,非常有辨识度。中国民族博物馆现征集有16个民族的1000余幅织锦。本次展览,精选了16个民族、18个锦种的150余幅精品织锦,其中有一批青海出土的古代织锦,年代从魏晋至隋唐,还有珍贵的缂丝龙袍、精致的云锦《九龙图》等珍贵藏品。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所长祁春英教授认为:中国少数民族的纺织技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中国四大织锦之一壮族的壮锦(史称“僮锦”),以及维吾尔族的艾德莱丝绸(史称“胡锦”),藏族的氆氇(史称“吐蕃锦”)等,都曾经在国际文化大交流中享有盛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阳教授认为:“经纶造化——中国民族织锦文化特展”,以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织锦展现中国多元化的民族艺术之美,赏心悦目,流光溢彩。民族传统织锦也将以顽强的生命力,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美化生活的作用,增强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
北京服装学院王羿教授认为: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文经济环境的不同使得中国的民族文化发展呈现多样性,服饰手工艺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制造技术、纹样、色彩都体现出独特的魅力,从中国各少数民族现存的织锦形态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人类纺织史的进程,堪称“活化石”。
中国民族博物馆展览部主任覃代伦研究员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民族织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符号,从“一带一路”峰会上最高领导人提到的明星文物汉代鎏金铜蚕,到唐代黑石号沉船,再到德国科学史家李希霍芬提出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都见证了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兴则国家盛。这个学术座谈会,也是“一带一路”语境下成功的学术案例。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4月15日。
王京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