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记忆 > 在历史跨越的现场(9)|见证鄂伦春 >> 正文

在历史跨越的现场(9)|见证鄂伦春

2018-12-09 中国民族博物馆

这组图片将人们的视野拉回到了60多年前。对于鄂伦春族来说,这或许是人们观察一个古老的游猎民族在改革开放40年间所实现历史跨越的一个更完整视野。

在历史跨越的现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展“见证鄂伦春”展区

生活在大兴安岭中的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与动荡不定的游猎生活方式和近现代社会频繁密切的战争相关,新中国建立前的鄂伦春人口急剧下降,从1917年约4111人变为1938年约3000人。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扶持和帮助鄂伦春族经济社会发展,鄂伦春族人口数量增长较快;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有鄂伦春族8659人。

1954年,第一代希日特奇猎民村建立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乡

在鄂伦春自治旗首届人代会上,当家做主的鄂伦春族代表在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

20世纪60年代,各猎区乡镇通上了公共汽车(白皓 摄影)

20世纪70年代,托扎敏小学的鄂伦春族学生在上课

如果说,新中国建立后鄂伦春族完成了从游猎到定居的剧烈社会转型,并由此带来了从以猎为主,到猎林并举,再到农林猎结合的三次生产方式的转变,那么改革开放40年间,鄂伦春族就实现了向现代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跨越。1998年,鄂伦春人彻底放下猎枪,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作了痛苦的告别,此后他们不仅学会了农业生产的各项技能,还学会了使用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他们学会了科学种田和科学管理;学会了人工养殖等技术。黑龙江省十八站、白银纳两个鄂伦春族村庄,2012年仅木耳养殖一项收入就达1122万元。如今鄂伦春族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100%,全国所有鄂伦春族村庄已全部实现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都有卫生室、自来水、安居房和文化室。

1980年,改革开放春风吹遍鄂伦春自治旗。甘奎人民公社在这一年举行了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涂利利 摄影)

到20世纪80年代末,猎民的家庭农场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1989年古里)

1996年1月23日,鄂伦春自治旗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旗禁猎动员大会,这标志着鄂伦春族从此跨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公路、铁路与内地相通(孟松林 摄影)

2008年,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华洋电工层压木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这是亚洲最大的电工木生产企业

新世纪出现的第三代多布库尔(朝阳)猎民村

勤劳勇敢的鄂伦春族在改革开放40年间,跨越了人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走过的路程。

 

王京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