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与全国各地一样与时俱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凉山州17个县市中还有11个国家级贫困县,然而彝家新寨、异地搬迁、一村一幼、推广普通话、彝区9+3教育扶贫、加大“三区三州”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使凉山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画报高级记者列来拉杜用他的镜头记录了凉山的一系列变化。
在彝家新寨、易地搬迁等各种扶贫工程建设中,漂亮整齐的民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彝乡,改变了昔日彝族传统民居土墙、木瓦板、人畜混居的居住环境,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情况得到很大改善。
在大力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拓展物流市场过程中,彝家山寨也出现了超市、劳务市场等新生事物。山里农贸市场成为蔬菜水果、粮油食品的集散地,人们在享受现代工业化产品便利的同时,各种新观念也渐渐融入彝族人的头脑中。
一条条连接山里山外的便捷公路,缩短了山寨与外面的距离,摩托车、小汽车代替了徒步或马帮运输,外出务工的人们开阔了眼界。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文化素质也在慢慢地提高,凉山群众认识到了知识的力量,积极主动地让孩子接受教育。
作为爱美的民族,每逢火把节、彝族年等节日,凉山妇女们穿金戴银,手撑黄伞,身着红裙,像盛开山间的索玛花,把蓝天白云当背景、大山做舞台,展示美丽与自信,一套盛装与银饰,时价几万,甚至十几万元……
这些变化,悄然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这些变化,正在为凉山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积蓄磅礴的力量!
卢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