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 村落,乡土文化的摇篮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的村落文化传承发展 >> 正文

村落,乡土文化的摇篮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的村落文化传承发展

2021-10-25 民族画报记者 列来拉杜 撰文摄影

村落,是乡土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承地,一年四季,春耕秋收、农时节庆、人生礼仪等都在这里发生。传统村落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有些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中心地段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甘堡乡甘堡藏寨。

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智慧,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各族儿女的乡愁。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村落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传统建筑,重点修复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区;挖掘经济价值,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和旅游;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落实责任义务,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村民和公众参与。只有保护好传统村落,延续乡村的文化脉络,才能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寨科桥村村民在春节起舞。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羌寨成为热门旅游打卡点。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莲花村传统建筑——马如骥大院。

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乡村振兴中,这些独具特色的村落,成为发展旅游、展现地域特色和民族风俗的平台。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作为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目前,共有三批 1652 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4 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涉及川、黔、滇、藏、陕、甘、青 7 个省区,其中,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合理利用是重要内容之一,特别强调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在产业发展尤其是特色街区、特色村镇、园区基地建设中,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和乡村原始风貌,突出传统特点,不搞大拆大建。

摩梭人传统村落依山傍水,建在山腰湖边,民居以木质结构的木楞房为主。图为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传统村落。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叶枝镇同乐村,全木结构的傈僳族传统民居木楞房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年都乎村土族“於菟”,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晨光中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藏寨。(民族画报社资料)

从西北到西南,随着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村落的乡土文化、民居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在热贡艺术之乡青海年都乎村、“东方古堡”四川桃坪羌寨、木刻印版之乡西藏冲桑村以及国家 4A 级景区云南新华村等传统村落,文化与美景在此交织,工匠精神和传承千年的技艺在此展现……

一方文化成就一个村落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是我国热贡艺术之乡,也是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2009 年,热贡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同仁市年都乎村,65% 以上的村民都是堆绣、唐卡艺人,以及从事泥塑、木雕、石雕的手艺艺人。大家靠手工技艺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

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艺术节上的唐卡绘制比赛现场。

作为青藏高原上独具特色的艺术,热贡艺术主要包括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因发祥于同仁市隆务河畔的热贡 (藏语“金色谷地”) 而得名。热贡唐卡的绘画颜料全部采用珍珠、玛瑙、珊瑚、绿松石等珍贵的天然颜料,历经数百年不会褪色。精细绝美的工笔,惟妙惟肖的神态,充分体现了高原人民的智慧和灿烂的文化。

堆绣艺术传承人夏吾才旦的堆绣公司。

堆绣艺术传承人夏吾才旦的家被黄南州命名为“热贡文化人才培育示范户”。他创办的公司有 20 多名职工和 500 名签约画师,年产唐卡、堆绣作品 2 万余幅,成为当地堆绣企业中的佼佼者。在热贡地区,像夏吾才旦这样技艺高超的工艺美术大师,年收入在 100万元左右,一般画师年收入也有 50 至 60 万元。传承千年的热贡艺术,为老百姓拓宽了致富途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成就一个村落。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传统神韵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希望。

堆绣唐卡制作现场。

一座古堡展现一个民族

从青海往南来到四川省境内,在川西北分布有桃坪羌寨、黑虎羌寨、萝卜寨、布瓦寨等村寨,这些村寨保留了浓郁的羌族文化气息,是研究羌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宝地。其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的桃坪羌寨,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寨,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的羌族风情和建筑风格,堪称“东方古堡”和建筑文化艺术的“活化石”,这里以独特、古朴、自然、厚重的建筑风格,令世人惊叹不已。

桃坪羌寨是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且尚有人居住的建筑群。

桃坪羌寨兼有民居与防御功能,寨外有8个门,寨子里有 31 条四通八达的通道,迷宫般地连接着每家每户。碉楼是整个寨子的标志性建筑,目前仅存两座。碉楼为9层,高 30 米左右,各层四方开有窗口。建筑材料除用少许木料支撑框架外,皆是山间俯拾即是的片石,以黄泥黏合,没有钉铆,没有钢筋水泥,却能历经岁月的侵蚀,抗御频繁的地震山崩,巍然屹立至今。依山势而建的桃坪羌寨,在中国民间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桃坪羌寨举行羌历新年庆祝活动,游客与村民齐舞。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在桃坪古寨附近,当地政府按羌族传统民居风格建了新村,带领村民开展集吃住娱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村很快成了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把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不仅促进了村民增收,也满足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方文化繁荣一个村落,一座古堡展现一个民族。桃坪羌寨努力把历史文化与乡愁记忆的基因在古镇古村落中传递下去,实现文化留根、历史留脉、保护留魂,开创古镇古村落发展的美好未来。

羌历新年庆祝活动中,身着盛装的妇女。

一番功夫雕刻一种人生

藏族印经院在藏羌彝文化走廊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印经院,现完整保存有 32 万多块经版和大量藏画版,素有“刻版印刷的活化石”的盛名。德格印经院还是全国藏文木刻印版保存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印经院,而大部分经版都来自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冲桑村等地。

完整保存着32万多块经版和大量藏画版的德格印经院。

冲桑村每家每户都有工作坊,一张桌子、一把刻刀、一个人,凭借简单的工具和一番功夫,就能完成一件精美的经版雕刻。雕刻大师增珠说:“雕刻经版有严格的程序,先选好刻版文字的内文,让书法家写在纸上,经两位以上精通藏文的人认真校对后,用特殊液体把文字印在木板上,接着在阳光下晒干文字,让雕刻艺人按照原文临摹刻制。雕刻完成后,还要进行多次校对,确认无误后刷上酥油汤晾晒,涂上朱砂颜料,最后用一种能防虫蛀的植物熬成水,浸泡清洗。”

木雕艺人互相切磋技艺。

雕刻经版费工费时,现在愿意学习雕刻技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为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木版雕刻技术,江达县相关部门对木版雕刻用材、工序等进行详细登记、整理、存档,初步建立冲桑、阿当、俄彭等雕刻村的资料;建立传习所,加大力度培养雕刻艺人,从根本上解决木版雕刻的传承难题;引导和帮助雕刻艺人向规模化产业发展,结合文化旅游开发新产品,让雕刻产品逐步成为具有江达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纪念品,并通过电商走向市场。

现在,波罗乡近六成的人都掌握了雕刻技术,雕刻经版成为当地村民增加收入、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的乡村振兴助力器。

木雕艺人聚精会神地工作。

一把小锤带动一方经济

新华村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的一个白族村寨,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清澈的河水绕村而过,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新华村从事金银铜器加工的历史悠久,2014 年,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有“一锤敲千年”美称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

在新华村的商场里,直播带货的工作人员,正对着镜头介绍着手中的产品,手机另一端是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近年来,新华村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扩大销路,日销售额达几十至上百万元不等。不仅如此,匠人们也结合现代的审美情趣,研发出九龙壶系列产品。九龙壶由 1 把壶、8 个杯子和 1 个托盘组成,在纹饰上结合了汉族、藏族和白族的文化特色。壶上的 9 条龙活灵活现,寓意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腾飞。

新华村的商场内,售货员通过电商直播方式售卖银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寸发标在谈到新华村银器的创新发展时说:“过去,新华村的产品大部分是寺庙用品,销量有限。经过市场调研后,我们在器皿造型和图纹上进行改进,做出融合各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打制出的金银铜器深受大众青睐。”目前,在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都有新华村村民开设的银制、铜制生活用品作坊。

游客正在新华村购买银饰。

寓意着中华民族团结与腾飞的九龙壶。(寸发标 供图)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载体,手工艺品在新华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载着这个村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如今,新华村已成为东南亚最大的银器旅游商品集散地之一,形成“人人有手艺、户户是工厂”的特色村。这份荣誉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新华匠人不屈的精神与执着的坚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寸发标。(寸发标 供图)

石薇 高莹  胡琪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