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心筑梦 > 防疫一线中的“战疫女兵” >> 正文

防疫一线中的“战疫女兵”

2020-03-08 孙立君 摄影报道

在北京西站1站台,刚刚脱掉防护服的张轩旗和韩秋谨一抹脑门儿上的汗说:“凉快!”她们是北京铁路局北京铁路疾病预防医学研究中心西站应急处置组的成员,也是23名“战疫女兵”的成员。从中午12点接班,7个小时,她俩已经对4趟列车、2个点位进行了应急消毒处置。

“战疫女兵”对列车厢内实施无死角、全方位消毒作业,确保旅客乘车安全。

北京铁路医研中心平时主要承担铁路卫生检验检测、站车食品安全监督检查、铁路职工健康体检等方面的工作。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铁路医研中心迅速成立了消毒处置组、现场调查组等专业队伍。消毒处置组主要负责对从重点地区进京或出现发热旅客等特殊情况的重点车辆,以及车站的发热隔离区等重点点位进行消毒。

“战疫女兵”每人携带10公斤重的消毒喷壶奔赴“战场”。

在北京铁路医研中心的车站消毒处置组中,有23名女同志,她们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她们中有参加过“非典”的医师、有工作几十年的老同志、有刚上班的大学毕业生、也有新晋宝妈……在疫情面前,她们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女士而退缩,而是主动请缨,争当“战疫女兵”。

“战疫女兵”按照规定戴好护目镜、口罩。

做好手部的防护。

工作中的“战疫女兵”。

张轩旗是一名回族姑娘,她是北京铁路疾病预防医学研究中心护理科采血室的护师。疫情发生后她换上隔离服,成了铁路列车消毒“战士”。由于北京西站车次多,人流量大,张轩旗有时一天要消毒十几辆车,但她没有一句怨言,还十分骄傲地跟大家说:“看,今天微信运动我又是第一名了。”

因为鞋套不够,张轩旗和她的同事抄起两个塑料袋套在脚上系好,互相看着一乐说:“走吧,‘大白’出发!”这两位漂亮的姑娘穿上层层防护,抖擞精神,准备上车消毒。姑娘们在防护服后背手绘两个漂亮的美少女,大大的红心,大大的“加油”,让白色单调的防护服俏皮可爱起来。

姑娘们在防护服后背写下“武汉加油”。

消毒处置组成立以来,医研中心每天都能接到20多个来自不同车站、不同车次报告“有发热旅客”的电话。电话就是命令,各站消毒处置组的“战疫女兵”接到指令后,要立刻穿戴好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等,携带消毒桶,进入车厢开展无死角消毒。一桶消毒液20斤,每次消毒都要一手拎着消毒桶,一手喷洒,这对“娘子军”的体力是不小的考验。

“昨天要消毒的车是趟站折车,要消毒的车厢作业时间只有15分钟。”张轩旗和韩秋谨说,她们两人同时上车,对列车过道、扶手、卫生间、座椅、桌板等设备设施逐一喷洒消毒,虽时间紧张,但有条不紊。“高铁车厢还相对简单,在卧铺车厢有时候我们还得爬上爬下更吃力。”“90后”姑娘韩秋谨告诉记者。

除了体力考验外,消毒作业时间也不固定,经常出现“突然任务”。张轩旗说,如果是从重点地区过来的车次,一般能根据列车表提前准备。但有些车次会在检测中发现发热旅客,她们就要紧急出动,赶往车厢消毒。夜里接到电话就冲出去,也是常有的事儿。遇到即将到站的列车,她们还要以最快速度完成准备飞奔上车,利用列车短暂的停留时间全面消毒。有时候也就留给她们十几分钟,但任务再急,她们也会保证消毒到位,绝对不能糊弄事儿。

消毒处置组接到列车长报告“有发烧旅客”的电话,“战疫女兵”立刻要穿上白色防护服奔赴“战场”。

在站内旅客发热观察室进行消毒作业。

“战疫女兵”将当日疫情防控情况记录汇总并上报。

“战疫女兵”中最年轻的是1996年出生的李子旭。她每天背着装有10公斤消毒液的喷雾器,和同事一起先从站台登车,对列车扶手、卫生间、座椅、桌板等设备设施进行消毒,再从整备车间下车返回办公室,一趟流程做完大概用时40分钟。

“刚开始我没掌握操作技巧,在卧铺车厢爬上爬下比较吃力。有时候,两趟车到达间隔比较近,我一个人要是慢了,就会影响给第二趟车配制消毒液的进度。”李子旭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战“疫”心得。

这些年轻的“战疫女兵”利用业余时间在防护服后面写上“武汉加油”、画上鼓舞士气的卡通形象。在她们的微信朋友圈里,不仅有爱漂亮、爱运动、爱生活、爱美食的各种靓照,而且有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铮铮誓言。当疫情来临时,这群“80后”“90后”年轻人没有畏惧,眼神里充满了坚毅和乐观。

“我们相信春天总会到来。在最好的年纪,我们不负韶华。”李子旭说。

“战疫女兵”有信心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疫阻击战。

卢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