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心筑梦 > 中国,我们共同的家园 >> 正文

中国,我们共同的家园

2019-11-12 民族画报综合报道

漫漫历史长河,总有一些伟大的时刻令人铭记,在回望中凝聚力量,在纪念中砥砺前行。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70年来,全国各族儿女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谱写出一曲曲艰苦奋斗的壮歌。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70年的辉煌历史,记录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书写出一个个民族团结故事,也预示着前程似锦的未来。

2015年9月3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特别邀请来自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来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这是当天下午,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代表们。(新华社 供图)

中国,我们共同的家园。纵观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发展史,时间镌刻着中华民族形成的点滴,各民族共同守护了锦绣河山,共同开发了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最终形成了今天56个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新纪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温暖而坚定的话语,道出了各族人民的心声,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中国,我们共同的家园,56个民族情同手足,互助友爱,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引导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认56个民族成分,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实现了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紧密团结和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凝聚力持续增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图为金水桥上中国各民族昂首阔步。(民族画报资料)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区的建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新局面,被党和国家誉为全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良好榜样。(民族画报资料)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民族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保证。今日之中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只有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我们的明天才能越来越美好。

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有效保障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图为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少数民族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县长马空投票。(新华社 供图)

多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唱响团结、进步的主旋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效途径。“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从1988年至今,国务院先后召开了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了一大批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今年,党和国家将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再次予以表彰。民族自治地方逢十周年庆典,不仅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体现,更是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逢十周年庆祝活动,中央或中央有关部门均派出代表团、祝贺团或代表前往祝贺,同时帮助扎扎实实解决一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建设项目。56个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与共,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已深深扎根于各族干部群众心中。共同团结奋斗的主旋律响彻云霄,共同繁荣发展的大潮奔涌向前,中华民族已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展现出巨大的向心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我国2.2万余公里的陆地边界线,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默默地为国家护边放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玉麦乡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乡,卓嘎、央宗姐妹俩与父亲桑杰曲巴始终坚守在这片国土上,兑现着对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新华社 供图)

翻看往昔岁月,对比今天的好日子,幸福感浮现在藏族群众的脸上。(索旺 摄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图为节日里的布达拉宫广场。(民族画报资料)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民族地区的振兴。在引导各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实施积极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基本任务。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也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源泉。从1979年召开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开始,支持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就不断出台,比如对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比如制定《边疆建设规划草案》,等等。1999年,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是面向新世纪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随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青藏铁路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实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迸发出空前的力量,焕发出无尽的活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来,党中央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以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

70年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群众喜获枸杞丰收。(民族画报资料)

70年来,各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这是延边朝鲜族群众在进行传统游戏掷柶戏。(民族画报资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美丽中国建设深入人心、稳步推进。图为美丽的天山下,新疆各族群众歌唱美好新生活。(丁宁 摄影)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采取一系列战略举措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先后制定实施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少数民族事业、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使民族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目标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明确,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民族地区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把民族八省区都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并给予重要定位,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推动民族地区健康发展”“推进边疆地区开发开放”单列成节、系统部署,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从2012年以来,我国连续6年平均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一些原本处于深度贫困的民族地区,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独龙族、基诺族等一些原本处于整体贫困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基本实现了脱贫……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中央各部委攻坚克难,把精准脱贫的主要力量聚焦到了“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充分发挥各方资源,出台各项保障政策,进一步加大攻坚力度,瞄准突出问题和重点任务精准发力,确保“三区三州”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我国边境地区发展迅速,边民逐渐富裕,在发展中进一步增强了爱国主义感情,加强了各民族大团结。图为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依托兴边富民行动项目发展优势特色马文化产业。(民族画报资料)

一些原本处于深度贫困的民族地区,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独龙族、基诺族等一些原本处于整体贫困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基本实现了脱贫。图为基诺族群众在采茶。(和勇 摄影)

多年来,我国全面加强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支持,取得了较好成效,图为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乡举办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传承培训班。(民族画报资料)

2016年5月15日,D2975次“柳州三江号”动车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南站举行始发仪式。三江也由此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国家级贫困县中首个开行始发动车组列车的县。(新华社 供图)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要使爱我中华的种子扎根中华民族每一位成员的心灵深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改善。图为广东省援疆医生胡向丹(右二)“传帮带”,提升喀什地区医疗人员水平。(甄世新 摄影)

民族地区的教育得到长足进步。图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江坡镇中心幼儿园的各族孩子们。(楚雄州民宗委 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70年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图为贵州民众盛装自拍。(蔡双荣 摄影)

在澳门“中华民族文化周”期间,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的各族青年欢聚在一起。(黄若天 摄影)

70年艰苦奋斗,70年风雨兼程,70年波澜壮阔,70年铸就辉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定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自信从容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70年来,各民族同胞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在天安门广场,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的代表怀着激动的心情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和勇 摄影)

天安门前各民族同胞合影。(民族画报资料)

王京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