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心筑梦 > 廷·巴特尔: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 正文

廷·巴特尔: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2019-03-11 民族画报记者 其力木格 康梦婷 摄影报道

3月9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启第二场“委员通道”。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牧民廷·巴特尔在回答记者关于草原生态建设的提问时表示,为了更好地保护草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牧民廷·巴特尔

廷·巴特尔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嘎查担任党支部书记已40年。他说,当年为推进草原生态建设,实行“减羊增牛”。“我把自己家草场上的羊群卖掉,改成养牛,这样效益很好。我让嘎查的牧民用我们家所有财产抵押,牧民的收入要是降低了,由我来赔偿。” 廷·巴特尔介绍,经过生产模式改革后,当地草原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牧民们的生活也有了明显改善:嘎查2002年人均收入700元,到现在人均收入已经到了18800元。

1955年生于呼和浩特的廷·巴特尔,1974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作为一名下乡知青,来到祖国北疆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亚嘎查。

知青廷·巴特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萨如拉图亚嘎查也从1983年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廷·巴特尔主动要求分一片没人愿意要的草场给他。阿巴嘎旗大部分嘎查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干旱少雨、气候恶劣,草场退化严重。廷·巴特尔深刻地认识到这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方式粗放、牧民增收渠道单一等诸多问题,率先提出“围封退化草原、划区轮牧”的观点。在自家草场上,他和妻子额尔登其木格动手盖房子、打井,通过种草、种树等方式来改良土壤、提高产草量,摸索出一套阻止草场沙化的方法,将方法教给牧民朋友,并免费提供草种、树种。如今,在廷·巴特尔的家庭牧场生长了270多种植物,每年四季有鹿、狍子、獾子等100余种野生动物出没。在他的带领下,周边牧民开始自觉种植杨树、沙棘、红柳等,有效遏制草场的继续沙化。

廷·巴特尔每年都要种植和修剪树木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廷·巴特尔总结出了“蹄腿理论”,果断地提出“减羊增牛、减量提质”的策略。他带头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发展育肥牛业,在“少养精养”下实现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廷· 巴特尔再次通过实践,引领牧民走上了致富之路。1993年他担任嘎查支部书记后主张调整全嘎查的养殖结构,发展养牛业的同时积极引导牧民发展旅游业、传统奶食品加工、风干牛肉加工、生态养鱼、林沙产业等,完善产业结构、开拓牧民增收致富渠道。2009年,廷·巴特尔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他“改革先锋”称号,他的事迹传遍全国,每年都有数万人慕名前来向他学习。

廷·巴特尔记得当年自己“做出样子”以后,很多牧民自愿到他家来学习,他说:“现在每年要培训上万名的牧民。”

廷·巴特尔带头发展养牛业

廷·巴特尔在草场上挖池塘养鱼

廷·巴特尔介绍,草场养牛减羊后,野生动物有了很多,“像狍子、狐狸、獾子这些野生动物,夏天一些鸟类也到草原上繁衍,他们在草原上生蛋,孵出小仔,冬季返回南方。”“我们内蒙古的牧民有责任保护内蒙古的大草原,让内蒙古的草原更美好。” 廷·巴特尔说。

牧场上的野生动物“客人”(廷·巴特尔  摄影)

(部分图片由呼努苏图提供)

卢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