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中华 > 天赋河套 美丽富饶 >> 正文

天赋河套 美丽富饶

2020-09-29 黄景莲 民族画报记者 和勇 特木尔巴根 撰文

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杨文致 摄影)

草原、戈壁……提到内蒙古,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多半是“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象,而一条大河的不经意一拐,却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从地图上俯视黄河,呈现一个别致的“几”字型,在“几”字型的顶端,黄河那不经意的一拐,令河的维度变宽。草原、大漠与大河相遇,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在此相逢。河流、湖泊、农田、草原、大漠同时映入眼帘……黄河,造就了草原水乡的别致画面,也成就了北国水乡的美丽与富饶。

这是一片因黄河而得名的沃土——河套,这是一座因水而得名的城——巴彦淖尔。“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黄河在巴彦淖尔市流经345公里,奔流不息的黄河与逶迤绵延的阴山相互映衬,300多个湖泊在这方土地上星罗棋布,天水一色、芦苇飘荡、碧波荡漾、鸿雁飞翔……当“草原水城”“天赋河套”这样的描述跃然纸上,更让人心生好奇,并心向往之。

黄河在巴彦淖尔市过境345公里。这是临河区境内的黄河。(杨文致 摄影)

河套在哪里

河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河套,因黄河得名。黄河沿着贺兰山向北,遇到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形似套状,故称“河套”。广义而言,河套平原一般分为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而在更多的语境里,“河套平原”多指代“东套”。“东套”又分为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即“前套”,和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套”。

阴山脚下沃土肥,葵花向阳牧人归。(杨文致 摄影)

河套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居住地,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生活资源。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在此蜿蜒而过,宜农宜牧。河套南接陕西,西隔河毗邻宁夏,东隔河毗邻山西,北与辽阔的蒙古高原接壤。河套文化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文化的瑰宝,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文化特征和强烈的文化包容性。

河套地区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一向是西北主要的农业区之一。(高晓龙 摄影)

金秋时节的河套平原。(杨文致 摄影)

一条大河让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片沃土聚集交融。(杨文致 摄影)

1954年,国家撤销了绥远省建制,批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河套”命名境内一级行政区的申报,即改陕坝区为河套行政区。后河套行政区与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合并,成立巴彦淖尔盟,2013年改为巴彦淖尔市。如今人们口中的“天赋河套”,主要是指巴彦淖尔市境内的平原地区。

草原水城的“总干”精神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巴彦淖尔因水而生、因水而灵、因水而兴。长达6.5万公里纵横交错的灌溉渠系,浇灌着1000万亩肥沃的土地;300多个明珠般的湖泊,让这方土地温润而灵动。一山两原的风貌,造就了巴彦淖尔一半江南、一半北国的独特景观。雁戏鸟鸣、碧水风荷,青绿交映、水城一体,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了城市建设。渠湖相连,内外相通,水绿环绕,形成了“两河、十渠、五湖、四海”的最美湿地景观。“二黄河”(总干渠)20公里“黄金水道”尽展宜居宜业宜游的“塞上威尼斯”风姿。巴彦淖尔地处呼包银兰青经济带上,北与蒙古国接壤,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向北开放的“桥头堡”;甘其毛都口岸是自治区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巴彦淖尔机场可实现当日全国通达;多条国家和地区性公路、高速公路、高铁连通大江南北,演奏着悦动的时代乐章。

巴彦淖尔被称为“草原水城”。这是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景象。(杨文致 摄影)

黄河给巴彦淖尔市带来一派水乡景致。(高晓龙 摄影)

巴彦淖尔区位优越,多条国家和地区性公路、铁路连通大江南北,演奏着悦动的时代乐章。(杨文致 摄影)

“天赋河套”是说黄河的眷顾成就了河套地区的富庶。河套地区自古就有引黄河水灌溉土地的传统,这里地势平坦,黄河水流平缓,非常有利于开渠引水。但在1949年前,黄河灌渠没有总干渠,河套灌区的所有渠道都直接从黄河上开口,靠自流引水来浇灌土地,没有可以控制水量的固定闸门等设施,无法适时调控水量。黄河水量少时,许多渠道难以进水,致使大面积土地干旱歉收绝收;黄河水量大时,洪水又常常会漫过渠道淹没良田,形成洪涝灾害。

为了更好地利用黄河,扩大灌溉面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数万巴彦淖尔“人民大军”扛着铁锹,推着小车,挑着箩筐开进总干渠工地。他们凭着一腔建设家乡的热情与干劲,在没有任何机械作业的条件下,锹挖肩挑,锲而不舍,众志成城,硬是在广阔的后套平原上挖出了长达230公里的总干渠(永惠河),疏浚总排干(永通河)257公里,一米见方的土方计量可环绕地球33圈半,巴彦淖尔人民仅靠双手和肩膀就创造了这一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永惠永通,灌排配套,七级灌排,造福河套,结束了河套灌区自流引水的历史。这一创举,不仅使河套平原的灌溉面积由354万亩增加到1026万亩,缔造了祖国的塞北粮仓,更是塑造了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好干成的“总干”精神,这种精神融入了巴彦淖尔人民的血液,代代相传。

总干渠造福河套,结束了河套灌区自流引水的历史。这是总干渠第四节制闸。(杨文致 摄影)

品牌引领,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河套地区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适合种植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一向是西北主要的农业区之一。

收割小麦。(高晓龙 摄影)

一个响亮的品牌,能极大提升产品知名度。2018年,“天赋河套”巴彦淖尔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大幕开启。在“天赋河套”品牌的引领下,巴彦淖尔六大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两年来,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建设掀开了新篇章,全市农牧业发展驶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巴彦淖尔演绎着从“塞外粮仓”到“天下厨房”的农业奇迹。

白彦花镇的有机小麦种植基地。(高晓龙 供图)

“河套番茄”为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晓龙 摄影)

番茄加工厂。(高晓龙 摄影)

巴彦淖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了粮油、乳肉绒、果蔬、蒙中药材、饲草、生物质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如今,六大产业在“天赋河套”品牌的带动下齐头并进,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市已拥有涉农注册商标7200件,其中驰名商标7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件、“天赋河套”系列集体商标93件,集体商标数量居全区首位。同时,巴彦淖尔还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市获得认证的“三品一标”生产企业有136家,产品419个,其中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的企业有82家,产品180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生产企业有44家,产品174个;获得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有10家,有机产品48个。全市有1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获得登记保护。

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葵花生产加工出口基地。(高晓龙 摄影)

丰收的甜瓜如遍地黄金。(杨文致 摄影)

西瓜丰收瓜农笑。(高晓龙 摄影)

葡萄喜获丰收。(高晓龙 摄影)

大棚瓜果长势良好。(胡东育 摄影)

品质决定一个品牌的高度。巴彦淖尔市把提升产品品质作为品牌发展的第一要务,着力推进农畜产品品牌化体系、标准化体系、可追溯体系“三大体系”建设,让贴有“天赋河套”标签的优质农畜产品,从田间地头源源不断地走向百姓餐桌。

两年来,巴彦淖尔围绕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系统推进全产业供应链输出、全过程标准化追溯、全区域品牌化运营、全覆盖互联网商务、全方位云仓储物流、全品类市场化营销、全领域大数据共享等七大体系建设。制定了“天赋河套”团体标准93项、绿色有机标准183项,所有授权使用“天赋河套”品牌的生产经营主体必须用标准规范农畜产品生产过程。全市有157家企业入驻国家农产品追溯平台,实现上市农畜产品“一箱一码、一品一码”,全程可追溯,“天赋河套”这块崭新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有293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通过订单契约型、服务协作型、股份合作型等9种农企利益联结方式,全市农企利益联结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辐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20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从“单打独斗”的家庭分散经营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全产业链发展,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土特产到统一规格、统一包装、统一品质的高档商品,“天赋河套”品牌带动河套优质农畜产品实现了质的飞跃,引领全市现代农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以人为本,打造北国水乡宜居环境

走进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映入眼帘的恰似一幅田园风光画:静谧舒适的村庄、错落有致的房舍、干净整洁的道路、勤劳朴素的村民……如今,在河套大地上,像民主村这样的村庄比比皆是。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如画江山,踏歌而行,绿色为底的巴彦淖尔,正在持续厚植生态优势,积蓄绿色动能,让“绿色GDP”更快更好地生长,向着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的“高颜值”目标阔步前行。

田园风光秀美,宜农宜居。(杨文致 摄影)

规划整齐的农村住房。(杨文致 摄影)

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高晓龙 摄影)

近年来,巴彦淖尔加大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工作,万千乡村换新颜,河套风光美如画。2019年,全市新建12个苏木乡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管网31公里,农村牧区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2019年,累计完成781个行政村3626个自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三清一改”整治工作,并建立了村庄清洁后续管护机制。全市新创建绿色村庄183个。完成投资5亿多元,建成农村牧区“四好公路”1181.8公里。2020年,全市将新创建绿色村庄121个,完成农村“四好公路”建设1000公里。

五原县联星新村旧村对比。(杨文致 摄影)

随着巴彦淖尔现代农牧业发展,农牧民收入节节攀升。2019年,全市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64元,同比增长10.7%;农牧民人均来自产业化的收入达到1万多元,占总收入的70%以上。

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生活更加幸福、惬意。城市功能不断增强,承载能力有了极大提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4.9%,比建国初期提升了45.8%;城镇建成区面积128.6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22933公里,公路密度百平方公里达35.6公里,位居全区第四位。京藏、京新高速、包兰、临策铁路横贯东西,242国道北出蒙古国、南下广西防城港,巴彦淖尔机场更是通达全国主要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网络。2019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634元,同比增长7%;人均消费支出19410元,同比增长3.6%。2019年城市低保标准在2018年的基础上月均提高45元,达到人均647元/月;农牧区低保标准在2018年的基础上年均提高410元,达到人均5292元/年。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杨文致 摄影)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的奋斗目标,全力建设绿色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对蒙开放先行区、美好生活共享区,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文旅结合,扩大“天赋河套”品牌影响力

2846平方公里的金色沙海中藏着160多处湖泊,大美黄河、静谧湖泊、纵横良田的交通水网……让巴彦淖尔磴口县成为迷人的“塞外水乡”。磴口县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以打造自治区生态旅游强县为目标,按照资源特色,全力建设以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为中心的黄河人文历史游览区;以纳林湖为中心的百湖湿地游览区;以奈伦湖为中心的观沙漂流游览区;以金马湖为中心的河套平原休闲农庄游览区;以万泉湖为中心的民族风情游览区。同时,立足“水”优势,把黄河及周边水系网络连接起来,着力打造西部园林城市和草原湿地景观旅游区。

巴彦淖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体育休闲产业。(高晓龙 摄影)

近年来,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的资源优势,巴彦淖尔挖掘河套文化、草原文化等,全力打造“天赋河套·绿色巴彦淖尔”文旅品牌,推出了河套农耕文化体验旅游线、阴山匈奴文化探秘旅游线、边境草原民俗风情旅游线、河套美丽乡村旅游线等精品旅游线路。建成了临河区富强村、民主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培育了草莓庄园等休闲观光产业园区,开发了赏万亩葵海、看风吹麦浪等农事体验活动,吸引大批游客体验河套田园牧歌生活,有力拉动了全域旅游发展。2019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772万人次,同比增长16.3%;实现旅游总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15.3%。

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高晓龙 摄影)

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高晓龙 摄影)

在推动文旅融合上,巴彦淖尔进行了诸多探索实践。例如巴彦淖尔依托纳林湖、乌梁素海、大桦背、三盛公水利枢纽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体育休闲产业,将目标受众锁定于年轻消费群体,建设集生态、时尚、创意、科技、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验休闲综合度假区;注重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设计的人性化、科学化水平,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加强自然、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文化旅游精品。

乌梁素海旅游景区的水上飞伞项目。(胡东育 摄影)

杭锦后旗沙海湖景色宜人。(杨文致 摄影)

乌拉特中旗的草原,天高云淡。(杨文致 摄影)

乌拉特后旗的驼乡文化。(杨文致 摄影)

节庆活动也成为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目前,中蒙国际冰雪杭盖那达慕、九曲黄河灯游会暨元宵节灯会、龙舟赛、河套文化艺术节、花季旅游文化节、鸿雁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都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生态先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盛夏时节,走进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沙区百葡园,各种特色水果让人应接不暇。除百余种葡萄外,庄园中还种植着桑葚、杏、早酥梨、红枣、苹果等十余种小杂果。“沙漠灾害”蜕变为“沙里淘金”,乌兰布和生态农业正在蓬勃发展。

多年来,巴彦淖尔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态治理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推进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先后引进了30余家企业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开发肉苁蓉、甘草、锁阳、枸杞、黄芪等21种内蒙古道地中药饮片。同时依托乌兰布和沙区沙、水、光等资源优势,从2015年开始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绿色清洁能源,开启了“借光治沙”的新模式。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乌兰布和积极发展芦苇、蒲草种植加工及水禽、鱼蟹虾养殖繁育等适水产业,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种养加结合的高质量防沙治沙道路。

草原生态得到保护。(杨文致 摄影)

塞外粮仓分外美丽。(杨文致 摄影)

乌梁素海总面积44万亩,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对于调节地区气候、保护黄河、保护河套平原、保持西北地区生态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深入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系统思维,把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总投资56亿元左右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于2019年开始实施,流域水土保持与林草植被修复、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治理、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等7大类、17大项、38个子项的系统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推进。

乌梁素海总面积44万亩,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杨文致 摄影)

乌梁素海是鸟的世界、鱼的乐园,有近200种鸟类和20多种鱼类在此繁衍生息。(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 供图)

乌梁素海的疣鼻天鹅育雏。(杨文致 摄影)

阴山湿地的火烈鸟。(杨文致 摄影)

青春湖之春。(杨文致 摄影)

乌梁素海污染治理由“治湖泊”向“治流域”转变,是把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同时考量的生动实践,彰显出巴彦淖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图谋长远的蓬勃发展活力。

黄河,给巴彦淖尔这片沃土带来了生机,正所谓“天赋河套”,虽有天时地利,更需人和。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与合理开发,将“绿水青山”作为可持续发展、成就“金山银山”的最大本钱,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丰富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科学实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由宏伟蓝图化为生动的壮美画卷,已经成为巴彦淖尔170万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巴彦淖尔着力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高晓龙 摄影)

巴彦淖尔的发展如同向阳的葵花一样欣欣向荣。(高晓龙 摄影)

和勇  石薇  王京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