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族记忆 图说多彩中华

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彩中华 > 兰州 兰州 >> 正文

兰州 兰州

2020-09-04 民族画报记者 和勇 撰文

兰州,总是在清晨里出走

兰州,夜晚温暖的醉酒

兰州,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

兰州,路的尽头是海的入口

……

兰州,古称“金城”,地处古丝绸之路咽喉要冲,是黄河上游的一颗璀璨明珠。(肖骁 摄影)

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流过草原,穿过峡谷,经过村庄……到了甘肃地界,渐渐变得沉静和缓。作别临夏,顺河而下,一座繁华的城市出现在我们眼前——兰州,黄河上第一座大型的城市。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甘肃很远——金戈铁马、漫天的黄沙、荒凉的边关。从中国的行政区划图上看,修长的甘肃与中原的繁华渐行渐远,似乎在努力向西延伸……兰州本名金城,固若金汤之城。作为历史上开拓西域的重要关隘和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昨日“金城”的辉煌依旧影响着今天的兰州。兰州,这座昔日的金城,经过千百年来时间的冲刷所积淀的人文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兰州本名金城,固若金汤之城。 如今在兰州依然处处可见“金城”的印记。(肖骁 摄影)

两千多年的光阴,有如身边的黄河,不紧不慢地流。静静流淌的黄河水,也仿佛正徐徐述说着兰州的故事。当你走进兰州,就会发现这是一座难以一言以蔽之的城市,要读懂西部,不妨从兰州开始,从穿城而过的黄河开始,从黄河上的铁桥开始……

静静流淌的黄河水仿佛正向每一个过客徐徐述说着兰州的故事。(肖骁 摄影)

黄河岸边一座城

“兰州,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

低苦艾乐队的一曲《兰州兰州》让多少人记住了这座被黄河穿流而过的城市。西北腹地,仰仗着河水的滋养,黄河流经之地,但凡有河谷,就会激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放眼大西北乃至整个西部地区,还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像兰州这样与黄河有着如此亲密的联系。

黄河,之于兰州,意味着什么?是母亲的乳汁,是父亲的血脉,是城市之魂。兰州是在黄河岸边发展起来的一座城市,四十多公里长的“黄河风情线”,是全面地感受兰州黄河魅力的最佳路径。沿着滨河路的黄河风情线一路走下来,一边是金城关下白塔山与中山铁桥的中西合璧,一边是体育公园里悠闲的兰州人在河边放着风筝。兰州大大小小的景点和标志性建筑,多半集中在这条中国最长的市内滨河路上。与城区南部的繁华喧闹不同,到了这里,你才能静下心来享受这份独属于“兰州外滩”的惬意。

中山铁桥沟通了黄河两岸,是到了兰州的必到景点。(肖骁 摄影)

如果说黄河孕育了兰州这座城的自然之魂,那么黄河之上的一座座桥则支撑起了她的人文之骨。由于黄河水自西向东地穿过了兰州,阻隔了南北两岸,兰州像很多有河流穿城而过的城市一样,拥有为数众多的桥梁。中山桥、黄河大桥、深安大桥、元通大桥、银滩大桥、盐雁大桥……其中,标志性建筑中山铁桥建造工艺精湛,见证了兰州近代历史的变迁。

如果说黄河孕育了兰州这座城的自然之魂,那么一座座桥则支撑起了她的人文之骨。(肖骁 摄影)

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是了解黄河桥梁的一个好去处。(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影)

黄河之上的桥梁形态不一,各有特色。这是黄河兰州段的雁滩黄河大桥。(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影)

黄河兰州段的金雁黄河大桥。(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影)

中山铁桥的前身是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的镇远浮桥。现在,在铁桥南段东侧的纪念亭,还可以看到纪念镇远浮桥的铁柱。但由于浮桥在每年冬季的结冰期还要拆卸,所以在清光绪末期时乘着洋务运动兴起的东风,建起了新的铁桥。工程人员从德国海运建桥材料到天津港,再由火车转运至河南,最终通过车马拉到了兰州,耗时17个月。1909年,黄河上第一座永久性桥梁终于建成,全长233.33米,宽7.5米。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铁桥。现在所看到的中山铁桥,已经是几经修复后的样子。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本轰炸机的袭击,桥身的颜色由最初的橘红色刷为铁灰色。1954年,为了加固和美化桥身,原先的梯形拱架又被换为弧形钢架拱梁。走在黄河铁桥之上,抚摸着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钢铁铸就的桥身,聆听着脚下滚滚东逝的黄河水,远望岸边的白塔山,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

黄河、黄沙、黄土高坡……初来乍到,西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粗糙和苍凉。然而在中山铁桥两端走一遭,你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中山铁桥,沟通了黄河两岸,从铁桥迈开步子,向北可以去白塔山公园、水上清真寺,向西可以游览小西湖公园、黄河母亲雕塑和水车园。漫步南岸树荫下的小道,看着闲散的人们三两聚坐,面前的小桌上放着刚刚沏好的三炮台热气腾腾,偶尔捏起几颗瓜子,或是聊天,或是只看着黄河水流淌而不言语。傍晚时分,在桥北依着桥头遥望黄河对岸,看城市的万家灯火逐渐亮起。再过桥到滨河南路,前往热闹的夜市饕餮之前,抽空回头看看白塔山上被霓虹灯点缀的层峦分明,白塔寺更像是镶嵌于碧玉之中的明珠,与眼前的黄河水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光影陆离的山水。

黄河岸边的黄河母亲雕像。(陈婉蓉 摄影)

夏日的黄河岸边是市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肖骁 摄影)

想了解一个城市,就该趁着夜色,循着鼎沸人声而去。一旦夜幕降临,你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夜兰州”,启开一瓶黄河啤酒,夜晚的兰州城如同啤酒的泡沫细腻而绵密。夜市的吃食也让人欲罢不能,烤肉香、凉面爽,甜醅子、灰豆子则带来另一种甜蜜的享受,若是在夏季来到兰州,浆水鱼鱼的爽滑足够驱走炎热。酒足饭饱之后再到甘南路的酒吧街看一场本土乐队的演出,你会赞叹深埋在这座城市中的激情与活力。恍惚之间,仿佛梦回金城,那一瞬间你会觉得,兰州,似乎是有那么一股子豪爽的江湖劲儿的。

夏日的夜里,黄河岸边启开一瓶黄河啤酒,三五好友好不惬意。(肖骁 摄影)

黄河岸边看一场本土乐队的演出,发现深埋在这座城市中的激情与活力。(肖骁 摄影)

一碗拉面一座城

从很多部纪录片里,这样的说法我们听过无数遍:兰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拉面开始的……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牛肉面对于这座城市的重要性。牛肉汤在热腾腾的锅气里翻滚,拉面师傅手里挥舞的面条与案板乒乓碰撞,食客吃面的“嗦嗦”声以及遍及大街小巷的面馆里的人声鼎沸,兰州的清晨喧闹得可爱。

拉面馆里雾气升腾,兰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赵依墨 摄影)

如果说一种味道能代表一座城市的话,那么牛肉面,绝对是兰州的味觉城市符号。这种条件反射似的连接,就好比火锅之于重庆、烤鸭之于北京。面条,这个古老的美食,随着中国人的烹调方式而千变万化,平凡的面团能在南北方变幻出不一样的风味。每个城市都有着属于自己面条的滋味,对于兰州,牛肉面是舌尖上的魂。这个有着上千家大大小小拉面馆的城市,每天要消耗上百万碗拉面。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兰州是一座“拉面碗上的城市”。

牛肉面早已成为兰州的一张城市名片。这是在兰州牛肉拉面节开幕式上百名拉面师傅同时展示拉面技艺。(新华社记者 张锰 摄影)

2020年2月19日,兰州市西固区一家牛肉面馆的厨师在制作拉面,经监管部门批准,兰州市牛肉面馆分批次有序恢复营业。(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影)

而实际上,从1915年回族人马保子制作出第一碗面算起,兰州牛肉面才不过刚刚百余年的历史。1915年,回族人马保子因生计所迫,开始在家制作“热锅子”牛肉面,用扁担挑到兰州南关什字大菜市摆卖。这本是一种面条的简易做法,在凉面上浇上热汤汁即可食用。后来,他别出心裁地尝试现场拉面、煮面,又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牛肉面中,顿时香气袭人,由此创立了兰州清汤牛肉面。为了让面条更加劲道,马保子又在面粉中加入了适量的蓬灰水。蓬灰,是兰州本地一种野生的蓬草在深秋枯黄后烧成的灰,加入蓬灰水可以使面柔软发松。经过“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就可以拉出粗细不同的面条。

一碗好吃的牛肉面从和面开始。(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影)

面团在拉面师傅的手中抻拉挥舞,变得灵动有生命。(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影)

揉面、抻面、拉面……小小的面团在拉面师傅的手里变换着形态。(赵依墨 摄影)

“清醺肥菏,自成馨逸,汤沈若金,一清到底。”这是美食名家唐鲁孙对兰州牛肉面的评价。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即肉汤清亮鲜香、萝卜白净香甜、辣椒油红艳、香菜蒜苗鲜绿,面条黄亮劲道。面条按粗细不同又分九种:毛细、细、二细、三细、韭叶、薄宽、大宽、荞麦棱子和二柱子,可以满足不同食客的喜好。面馆的舀汤师傅都有“超强大脑”。一次收十几张餐票,食客递上餐票的同时说明需求,韭叶、毛细、薄宽,辣子多放、萝卜多放、不要香菜,一会儿端出来,分毫不差。

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民族画报记者 和勇 摄影)

一碗好吃的牛肉面的汤头也很关键。(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影)

立点立等,凭票取面,兰州人吃牛肉面讲求一个时效。(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影)

在兰州,你要问十个人哪家面馆最好,或许会得到十个不同的答案。各有各的好,没有一家牛肉面馆能称得上是公认的第一,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小馆子,只有巴掌大的店面,用餐高峰时段照样被食客塞得水泄不通。牛肉面馆中熙熙攘攘的人群,点单声、卖票声、吃面的声音,所有声音交织在一起,忽然间就能在热火朝天的牛肉面店中体会到西北人特有的热情与豪爽。对兰州人而言,吃面的时机比环境更重要,下口要快,不能等到面泡软了再下筷子。多数兰州人都会吃碗面抹嘴就走,麻利干脆,给他人腾出座位,是兰州人普遍具有的美德。兰州人性格豪爽,向来率性而为,但在牛肉面馆里,无论豪商巨贾、还是贩夫走卒,都能挤坐一处。一碗热腾腾的“牛大”,加上两勺火红的油辣子,再淋上些香醋,一口蹿香攒劲的汤头下肚,从喉头直达肠胃,充实饱满的鲜香温暖让胃口得到瞬间的满足,这就是生活在兰州的踏实与满足。

牛肉面风行于兰州,仰仗于天时地利人和。临近兰州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牛肉肉质细嫩,少有腥膻;兰州以西是河西走廊,种植谷物;兰州本地盛产瓜果蔬菜。藏族的牛肉,汉族的面粉、蔬菜,再加上回族人的精细手艺,牛肉面就在这座城市诞生了。一碗面,有肉有汤有菜、好吃管饱、营养丰富,且天生具有快餐的属性,从开始拉面到面条出锅,也就两分钟。没有复杂的技法、炫目的配料、精致的器皿,只有食物最本真的质感,只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如一日的坚持……就如同这个城市一样,单纯而质朴。

没有复杂的技法、炫目的配料,只有食物最本真的质感,只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如一日的坚持。(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影)

南来北往一座城

南来北往,汇成一座兰州城。

“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这是在兰州随处可见的一句广告语。兰州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城市,直到今天,前往敦煌、张掖、武威,甚至新疆的游客都会选择兰州作为中转地。对于大多数旅行者来说,兰州也是西部线路上的重要始发站,无论你是准备向北重走丝绸之路,向西朝拜日光之城,还是向南邂逅梦中的“香巴拉”,兰州都会成为你中途停留的“驿站”。走在兰州街头,你会听到当地一种特别的方言,能听懂,但又不全懂,就像是一种掺杂着口音而显得不标准的普通话,当地人管它叫“京兰腔”,那是兰州这座移民城市最鲜活的留存。

南来北往汇成一座兰州城,兰州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城市。(肖骁 摄影)

自古以来,兰州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古老的兰州,脚下的黄河水一直静静地流,仿佛诉说着兰州古往今来的故事。黄河,对于兰州的出现是何等重要,汉武帝时期,霍去病率领骑兵越过黄河突入匈奴腹地。另一边,接应霍去病的李息奉命在黄河之上寻找渡口。李息最终选择了黄河上较为宽阔平缓的一段三个河谷相接的狭长地带,大军在这里足以进退自如。筑城的部队很快进驻,于是黄河之上出现了一座要塞——金城,取其固若金汤之意。汉昭帝时期,正式设立金城县(今兰州西固),属金城郡。凭借绝佳的地理位置,金城自此成为中原王朝在边地的一颗重要棋子。到了隋唐,隋文帝杨坚以皋兰山为名,设兰州总管府,兰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兰州的区划也逐步稳定。随之而来的便是历朝历代的移民,明朝有大量江南移民迁至兰州,据说随从肃王来到兰州的就有近五万人之多。古代可没有火车、没有飞机,除了马拉,就是车载。好在黄河到了兰州放慢了脚步,长相淳朴而略显笨拙的羊皮筏子让渡河这件事少了些许惊心动魄。明朝,黄河给了兰州又一项殊荣。明军军队来到兰州,照例在此渡过黄河。他们没有选择羊皮筏子,而是搭建浮桥,以利通行。从此兰州有了一座“天下第一桥”——镇远浮桥。到了清朝,陕甘总督移驻兰州,兰州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控扼西北的咽喉要地。左宗棠就曾在兰州督办军务,并开办兰州制造局和甘肃机器织呢局,逐步拉开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序幕,也因此,兰州的近代化在西北地区独领风骚。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兰州是开放而包容的,这种包容,不动声响。(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影)

凭借绝佳的地理位置,兰州自古就是历朝历代的边城要塞。(民族画报资料)

古老的羊皮筏曾经是横渡黄河的重要工具。(民族画报资料)

时空转变,如今除了桥梁,渡过黄河有了很多种方式。(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影)

到了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铁路成为促进兰州生长的重要血脉。陇海线,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兰州,始终是中国交通网上的一条大动脉。2016年的新规划里,“八横八纵”中的陆桥通道又有兰州的身影。除去陇海线,还有兰新线、兰青线、包兰线等重要铁路干线,以兰州为中心,辐射着广阔的西北。铁路,对于兰州的影响延续至今。1952年兰州站建成投入使用。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随即展开,全国156项重点工程,有8个落户兰州。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来到兰州,有了他们的到来,兰州开启了飞速发展的进程。人口从1949年的10万,迅速增长到1959年的70万。原本破旧简陋的城区,也因工业化而焕然一新。当时打下的深厚基础,以及千年未变的“咽喉”地位,使得兰州在如今的城市竞赛中仍未丧失机会。

多少年来,兰州站见证了构成这个城市无数的南来北往。(肖骁 摄影)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城市,兰洽会已成为兰州的另一张城市名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影)

2019年7月23日,从兰州火车站开往中川国际机场的C8527次动车组列车准备出发。(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影)

2020年3月18日,工人在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施工项目现场进行切割作业。(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影)

从古老的渡口,到丝绸之路,再到如今的西北交通枢纽,兰州一直是一个见证着南来北往的城市。这种特质也映射在兰州人的性格之上,习惯于这种南来北往,兰州是开放而包容的,这种开放,不动声响。兰州偏安一隅,却有这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读者》。这一本巅峰期月发行量过千万册的杂志,让人们从另一个空间以一种平静而委婉的方式与兰州产生了联系。作为我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化综合类期刊和月均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自1981年创刊以来,《读者》始终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如此庞大的读者群里,受其激励而对文字产生兴趣的人不知何其多。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一本杂志,通过文字,兰州与外界传递着思想,交互着内心。一本《读者》,只是兰州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个侧面,兰州虽偏远,但不闭塞。兰州,为新时代的腾飞在蓄积能量。

行走在兰州的街道,随处都能感受南来北往对于这个城市的意义以及对各种文化的兼容并包。(赵依墨 摄影)

兰州的新春庙会,中原的文化在这里传承发扬。(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影)

美丽和谐一座城

进入21世纪,兰州和其他城市一样,步入了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一座现代化城市正在母亲河畔快速崛起。特别是2012年,兰州市抓住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向西开放的历史机遇,获批建设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被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产业基地、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功能定位,现在已基本建成核心区16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使兰州跳出了河谷盆地,拉开了城市框架,为兰州加快发展、扩大开放带来历史性的新机遇,也使兰州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城市。

八月的金城,微风吹拂,气候宜人。在兰铁泵站项目点,昔日废弃的泵房建筑已拆除,新建的面积518平方米的观景平台上,坐落着两座古朴雅致的观景亭,与美丽的黄河风情线融为一体,成为兰州市民休闲和游客观光的好去处。近年来,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黄河兰州段变得更加安全更加靓丽了,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兰州市对外的一张亮丽“名片”。在加强河道治理的同时,兰州市还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河湖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对沿河43个排污口进行了截流,对8条黑臭水体实施了综合治理,河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黄河水质实现常年稳定达标。从南方回兰州探亲的65岁退休老人廖利萍最大的感受就是兰州变美了、变得干净了:“百里黄河风情线景色优美,环境宜人,完全不输江南呢!”近年来,兰州市在推进气水土协同共治方面,收效颇多,林地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绿化面积已达60万亩,成为全国八个“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之一。大气污染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改善。

美丽的黄河风情线成为兰州市民休闲和游客观光的好去处。(肖骁 摄影)

水更绿了,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黄河兰州段变得更加安全、更加靓丽了。(肖骁 摄影)

天更蓝了。近年来,兰州市推进气水土协同共治,大气污染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新华社记者 初阳 摄影)

兰州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在沟通和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兰州逐步从内陆腹地转变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城市,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中心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根据携程发布的《2019国庆旅游趋势预测报告》显示,根据国内游订单,报名最热门的“跟团游目的地”排名,兰州列位第一。当地在文化体育事业方面也有许多亮点,《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鼓舞中国》等舞台剧目,已经享誉海内外,连续举办九届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已成为国际金标、国内金牌“双金”赛事。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影)

冬泳爱好者在黄河中畅游。(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影)

甘肃国际会展中心广场的升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张智敏 摄影)

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兰州市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兰州拥有19.6万少数民族人口,共有回、东乡、蒙古、维吾尔、藏等50个少数民族,其中七里河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最为集中,全区总人口65万人,居住着汉、回、东乡、维吾尔等45个民族。长期以来,七里河区的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用心浇灌着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初夏时节,走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七里河区,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比比皆是,各族群众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中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力量。

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兰州市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新华社记者 张锰 摄影)

兰州拥有19.6万少数民族人口。这是兰州裕固族的婚礼。(新华社记者 张锰 摄影)

少数民族文艺演出进社区。(民族画报记者 滕俊 摄影)

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开展了“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精致兰州”三年行动,全力推进“精致兰州”建设。在城市规划上做到点面结合。既做好城市整体规划,又做好城市局部设计,对黄河风情线景观、黄河两岸沿街、主城四区街道老旧楼体立面和亮化进行整体设计改造,用一流的规划设计引领城市高品质发展。在城市建设上打造精品工程,重点实施了城市景观、夜景亮化、特色文化街区、路网、架空线缆入地、老旧楼院治理等项目,精心筛选确定了“都会城市、精致兰州”标志性工程,着力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品质形象。特别是围绕“水润金城、水秀金城、水富金城”目标愿景,全力做好黄河文章,以“一河、两岸、立面、两山、两线、两端”为重点,实施黄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及黄河风情线改造提升工程,致力让黄河之滨更美更亮。在城市管理上突出精细智慧,特别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抓住兰州被国家确定为5G试点城市的机遇,加快推动5G网络建设,大力推广5G技术应用,推动城市管理更加智能高效,让城市在场景创意创造中充满活力动力。未来的兰州,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黄河之滨,精致兰州。(肖骁 摄影)

王京莉  和勇  石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