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说|首场“代表通道”石丽平说我们的“鸽子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大会新闻中心邀请6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接受媒体采访。
“我是贵州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石丽平,来自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
5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这是全国人大代表石丽平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李贺 摄影)
发布会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记者提问:在您带着大家脱贫致富的这段日子里,您有哪些感受,您的故事又是如何的呢?
“近年来,我的家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产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迈上了小康之路。”
作为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告诉大家,她从2000开始,用了8年的时间,徒步走了3万多里路,走访收集整理苗绣资料。
“我不断思索,怎么把苗绣技艺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通过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2008年12月开始组建松桃苗绣团队,从3名绣娘发展到4000多人的队伍,其中部分是下岗女工,留守妇女和返乡农民工。松桃苗绣卖到了67个国家和地区,有了自己的民族品牌,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石丽平坚信,使用才是最好的发展,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做到产业反哺非遗,产业反哺传承。
石丽平在“代表通道”上还告诉大家,苗绣不光是妇女的特长,她们的团队里有一位特殊的“绣爷”,叫杨光荣,多年前因一次意外导致高位截瘫,2017年,他参加了苗绣技能培训,成长为一名苗绣技师。在她身边,像杨光荣通过苗绣脱贫致富的故事还有很多。
如今,在石丽平的家乡,生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出了大山、搬进了城里,和贵州188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一起过上了新生活。安置点开设了10多个“扶贫工坊”,对在家的妇女开展技能培训,通过一针一线,去年绣出了6000多万元,带动了400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实现了搬得出、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现在,通过苗绣这样的手工技艺已经带动了贵州50多万妇女就业。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安置点育才社区鸟瞰图。(贵州图片库供图)
2006年6月,松桃苗绣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苗绣披肩。(贵州图片库供图)
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绣娘正在刺绣。(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张丽 摄影)
“我今天站在人民大会堂,为绣娘、绣爷‘代言’。”石丽平还诚挚地邀请大家到多彩贵州走走看看、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分享脱贫致富的喜悦。
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石丽平提出了建设民族手工艺平台的建议,她说希望这个建议能够被采纳,这对实现民族手工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更多的贫困妇女通过指尖技艺来脱贫增收具有积极作用。
盖艺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