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鹿鄂温克人留下时代肖像
使鹿鄂温克人世代生存的大兴安岭地处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那里冬季漫长而寒冷,山高林密、林上林下资源丰富……上世纪50年代以前,使鹿鄂温克人一直遵循着他们独有的生活方式,住着传统的“斜仁柱”,以驯养驯鹿和传统狩猎业过着自给自足的山林生活。
从2013年起,青年摄影师王伟将镜头聚焦于深居大兴安岭密林中的使鹿鄂温克人,拍摄记录了他们独特的驯鹿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使鹿鄂温克人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观。1965年,使鹿鄂温克人结束千百年的游牧和狩猎生产,开始了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文明的加速推进,使鹿鄂温克人的人口数量及其生存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过度砍伐和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使鹿鄂温克人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狩猎生产活动不能持续。2001年,根河市政府决定进行“生态移民”。
2003年8月,首批使鹿鄂温克人和他们的驯鹿从大兴安岭腹地搬迁至位于根河市郊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新址。“敖鲁古雅”为鄂温克语,意为“杨树茂盛的地方”。
王伟曾20余次考察调研,借鉴影像人类学中的田野考察法,在不同季节深入使鹿鄂温克人的居住地,将自己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通过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的镜头语言,为30余位具有代表性的使鹿鄂温克人创作时代肖像。在民族肖像部分的拍摄中,他选择利用大画幅相机(4×5英寸)和黑白胶片这一传统的记录方式进行创作。大画幅相机的特性在于无可比拟的视觉震撼力,尤其在展现人物肖像方面,人物面部的皮肤纹理、表情细节都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带来一种令人深思的力量。
影像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王伟希望这一影像创作项目能为今后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的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也计划将敖鲁古雅使鹿文化这一题材继续做下去,毕竟有太多有价值的民族文化需要记录。
(文字有删节)
卢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