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石红: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之路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小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石红身穿一套深蓝色的土家族服饰,骄傲地展示土家族织锦、土家时装包、苗绣丝巾、苗绣戒指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给家乡带货。“这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现在我们穿上民族服装,成为了别人追的星。”石红说。
除了结合苗族文化和现代元素的民族服饰,石红带到会场的还有《关于支持湘西自治州创建全国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提案。
“三沟两岔山旮旯,红薯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首苗歌,唱出了十八洞村过去的贫穷与落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视察工作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精准扶贫由此启航。
十八洞村是石红联系帮扶脱贫攻坚的27个村之一,8年来,十八洞村依托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发展猕猴桃种植业和旅游业,发展以苗绣为主的手工艺加工业,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村民收入大大增加。“吃住不用愁,衣着有讲究;增收门路广,票子进衣兜;天天像赶集,往返人如流。”这是十八洞村村民如今唱起的新苗歌。
“2019年底湘西州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的目标,全州11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5.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千年绝对贫困,创造了精准脱贫的‘湘西样本’。现在,我们政策不改、思想不松、力度不减,今年要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石红说。
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湘西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湘西模式”,同时湘西州有占据总人口31.93%的脱贫人口需要巩固。基于此,石红建议将湘西州8县(市)纳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湘西州创建全国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目前,湘西正在发展全域旅游,如果将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更加深度地融合,将会为湘西的旅游产业带来更多灵魂。去年湘西州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但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脱贫攻坚要与乡村振兴衔接起来,只有发展贫困地区民族特色产业,才能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径,实现长富久富。”石红说。
为此,她建议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通过保护与建设,助推旅游产业升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开发;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运作,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注入强大内力,增强造血功能。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批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市场前景的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才能在市场消费中让少数民族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石红说,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增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卢旭 胡琪(见习)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