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千年的等待:神秘西夏陵何以成为西夏绝唱
作家唐荣尧在《西夏王朝》中这样写到:“贺兰山横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之间,从高空中俯瞰下去,贺兰山麓有一大片锥形的巨大土堆,在风沙中静卧了千年,连当地人也很少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更少有人知,在这些巨型土堆下面,又会埋藏着什么?”20世纪7...
阅读全文>>
-
这本《金藏》,或许见证了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时刻
在民族文化宫东二厅的“册府撷珍——民族文化宫典藏古籍精品展”中,展出了《金藏》——《大方便佛报恩经》和《佛说菩萨本行经》。这两部《金藏》与《赵城金藏》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它是什么时期印刻的呢?又是如何从西藏来到民族文化宫的呢?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
阅读全文>>
-
汉字之光,何以照亮中华文明(上)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2020年国家启动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二十大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殷墟考察时再次指...
阅读全文>>
-
丝路石窟系列之①丨天梯山石窟北凉飞天,再现“河西都会”千年历史风范
2021年12月,新华社“新华视点”曾报道:甘肃天梯山石窟发现一幅完整北凉飞天壁画。一时间,在石窟寺考古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天梯山石窟北凉飞天壁画的发现,为中国早期石窟艺术提供了崭新的考古材料,也为河西都会“凉州”的厚重历史底蕴增添了熠熠生辉的一笔。为...
阅读全文>>
-
一把“小瓷壶”里的政治“大乾坤”
中国人爱饮茶。起初,由于制茶技术比较原始,茶叶只能放在锅中熬煮。直到宋末元初,制茶技术经过一次次 “技术革命”后,茶叶在饮用时对水温的要求大大降低,人们才从原来的煮茶改为用热水泡茶。 泡茶的出现,不仅使饮茶的程序大大简化,还催生了一种新的饮茶器...
阅读全文>>
-
你知道“唐诗排行榜”哪首排第一?诗词大数据揭示的有趣现象
数据时代的诗词之问 提起大数据,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商业经济等领域应用海量数据和复杂算法的场景,而不太会将其与凝聚着文学之美的古典诗词联系起来。仿佛诗词之美可以被感受、允许被讨论,但不能被计算。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
阅读全文>>
-
郁钧剑:中国歌能唱出味道与颜色——中国民族唱法与西方美声唱法有什么不同?
《说句心里话》《当兵干什么》《小白杨》《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对于大部分中国老百姓,一见到这些歌名,熟悉的旋律就仿佛萦绕耳畔。半个世纪以来,歌唱家郁钧剑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各大舞台上,为人民唱响了这些难忘的歌曲。 近些年,郁钧剑虽然逐渐淡出舞...
阅读全文>>
-
宋词: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上)
放眼世界,11—13世纪,西方欧洲各国还处于野蛮黑暗的中世纪,而东方中国,继唐代之后,又迈向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高峰。洋洋大观的宋词,以多元的视角、丰富的内容、深沉的思想、广泛的传播,标志着当时人类文明和艺术水准所能达到的高度,为中华民族共有精...
阅读全文>>
-
岭南冼夫人为何被周恩来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一身经历过梁、陈、隋三朝,始终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繁荣与稳定,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隋书·列女传》与《北史·列女传》均记载了她的光辉事迹。 冼太夫人铜像。(图片来源:冼太夫人故里文化旅游景区官网) ...
阅读全文>>
-
这枚三种文字制作的清代官印,讲述了西双版纳的前尘往事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枚官印,它曾见证了一个存续了500多年地方土司官府的一段历史时光。这枚由满、汉、傣三种文字制作的清代官印,边长8.4厘米,通高12.1厘米,印面呈长方形,圆柱形钮,铜质,重1700克。印身刻有汉字“清道光十五年正月”“道字一千二百五号”“礼部造...
阅读全文>>
-
海外汉学家系列之②丨为什么这个外国人对中国甲骨文如此痴迷?
提到甲骨文,大家首先会想到谁?是第一位发现甲骨文并断定为商代文字,从而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多年的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还是近代史上被誉为一代宗师的“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四位...
阅读全文>>
-
蛋壳黑陶:4000年前的高科技
0.3毫米的厚度,是什么现代高科技产品?它就是被称为“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壳黑陶。你一定很奇怪,史前先民为何对黑色情有独钟?什么先进的技术工艺才能做出蛋壳黑陶?它为何享有“中国古代陶器的颠峰之作”的美誉?它被赋予了怎样的礼制内涵和社会意...
阅读全文>>